一直以来,有很多小伙伴都向我请教如何管理时间。我在上班之余,还坚持背单词、看CHINA DAILY、读书、写作、跑步、学习,在他们看来,似乎有些不可能。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利用好时间呢?我想结合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中讲到的四种策略,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
一、加:提前列出“碎片时间清单”,增加碎片化价值
说起时间管理,手机就是所有人的大敌。有些人一整天花在手机上的碎片时间,加起来可能有2个多小时。这些时间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你没意识到而已。
比如,我因为工作需要,需要追热点,只在上班时刷下朋友圈,下班了基本不看朋友圈。微信只是用来和朋友联系,再看看订阅号的文章而已,这就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而大部分人,之所以发生这些碎片式的浪费,是因为不知道用这些碎片时间来干什么。所以,在没有安排的时候,最简单的默认选项就是刷微信。
如果你知道碎片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就不会频繁刷微信了,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前列好一个“碎片时间清单”。
以下是我的清单:
1分钟,休息。
3分钟,浏览下订阅的公众号,好的文章先收藏,回头有空再看。
5分钟,用扇贝来背单词。
10分钟,看CHINA DAILY。
30分钟,读书。
提前列好清单时,遇到相应的碎片时间,直接执行就好,根本不用再去想,我要干嘛这个问题,可以有效避免浪费碎片时间。
二、减:把同样场景的碎片化任务放在一起处理,减少切换成本
据说,在一份工作被打断后,大概需要10到15分钟,才能调整好状态,重新开始。所以最好是集中所有的需要切换的动作,尽量一次性解决,降低“切换成本”。
比如说:给客户打电话、给朋友买礼物、去超市买东西等,这些事情切换着去处理,时间就被你弄碎了。
所以,可以把同一场景下需要解决的事情,全都列在一起,在需要的时候,把所有的事情一次性搞定。
比如,大家都有很多微信群,经常干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的方法,一是尽量少加群,能退的群,也都退了。二是不要没事总盯着群,浪费大段时间。每天集中几个时间段,看下群消息。减少切换成本后,能大大提高效率。
三、乘:叠加不同类型工作,形成叠加效应
因为工作的性质不同,一种恰好是另一种的休息。这就是多线程的叠加效应。人的脑力和体力也是这样,如果每隔一段时间就变换不同的工作内容,人的脑力和体力就可以得到有效地调剂和放松。
古典老师建议,你可以这样做:
按抽象与形象来分配时间:独立思考分析一段时间后,画画思维导图;
按研究问题的不同角度:自己思考一阵子后,再找3个人一起碰撞;
按动静交替分配时间:坐着工作,45分钟后站起来休息,甚至Keep一下;
体力与脑力互相交替分配时间:工作之余,打扫卫生洗衣服。
自己安排日常事务时,也要这样有意识的调节一下。比如,我上班坐地铁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出地铁后走上一段才到公司,这样也算劳逸结合了。下班路上,我也会看一些视频,好放松一下大脑。这样到家之后,能够继续高效的学习。
四、除:主动把大任务,拆分成碎片化任务
要主动碎片化的大项目,所有的事情都分为两个部分:思考和执行。
比如要写一份活动策划案。
早晨起床的时候,先花5分钟想想这个事儿,中午吃饭的时候和同事们聊聊这个策划案,下午上班的时候,再花5分钟把自己的思路在白纸上整理下,这就是利用碎片时间思考。然后再把策划案的第一稿写下来,这就是执行。
碎片化思考、大块时间执行,就是这个碎片化时代的工作方式。比如,我现在写作,就是用这种方式。如果每天坐在电脑前时,再开始苦思冥想到底写啥,真的非常浪费时间。我现在清晨起床就带着问题出门,遇到一些灵感,就先把idea记到手机里。等到写作时,文章思路已经了然于胸,我只需要把文字打出来,就行了。
另外,我还建议可以把非工作的时间,都做好场景化的安排。比如我,每天上班时走到车站后,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手机,利用等车的时间来背单词。上车后,看英语新闻。换坐地铁后,就是看书。这样时间长了,你一遇到这个场景,会形成条件反射,自动地就去做那件事。习惯的力量非常强大,能让你效率更高。
在时间管理的路上,我也一直在探索。如果你有啥好的方法,也欢迎分享给我。希望我们都能不负好时光。
【无戒365训练营第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