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政策解读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鉴别及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即将正式实施
为规范货币鉴别及假币收缴、鉴定行为,维护货币持有人的合法权益,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鉴别及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9〕年第3号,以下简称《办法》),并于202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便于大家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现金业务时更好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下面通过十一个问题带领各位了解下相关业务知识。
Q1什么是假币,假币分为哪几类,怎么区分?
答:假币是指不由国家(地区)货币当局发行,仿照货币外观或者理化特性,足以使公众误辨并可能行使货币职能的媒介。假币包括伪造币和变造币。伪造币是指仿照真币的图案、形状、色彩等,采用各种手段制作的假币。变造币是指在真币的基础上,利用挖补、揭层、涂改、拼凑、移位、重印等多种方法制作,改变真币原形态的假币。
Q2货币鉴别和货币鉴定有什么区别?
答:货币鉴别是指在银行机构办理存取款、货币兑换等业务过程中,银行机构对货币真伪进行判断的行为。货币鉴定是指对银行机构的真伪判断存在异议的,向相关机构申请对被收缴货币真伪进行裁定的行为。
Q3银行机构发现假币必须收缴吗?
答:根据《办法》第十四条规定:银行机构在办理存取款、货币兑换等业务时发现假币的,应当予以收缴。同时,还规定银行机构发现假币而不收缴的,人民银行将对其予以处罚。
Q4银行机构发现假币能否再交给被收缴人辨认真假?
答:不能。根据《办法》第十五条规定,银行机构柜面发现假币后,应当由2 名以上业务人员当面予以收缴,被收缴人不能接触假币。因此银行发现假币后不能再交给被收缴人,但要向被收缴人做好解释。
Q5如果不认同银行机构对货币真伪的判断怎么办?
答:如果对被收缴货币的真伪有异议的,可以自收缴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持《假币收缴凭证》直接或通过收缴单位向当地鉴定机构提出书面鉴定申请。
Q6哪些机构可以开展货币鉴定业务,货币鉴定收费吗?
答: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和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鉴定机构,可以开展货币鉴定业务。货币鉴定不收取任何费用。
Q7个人货币鉴定业务可以代办吗?
答:可以。本人、委托他人或通过收缴银行机构均可申请货币鉴定。
Q8完成货币鉴定需要多久?
答:一般情况下,鉴定单位自受理鉴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鉴定并出具《货币真伪鉴定书》,特殊情况可以延长至30个工作日,但鉴定单位应以书面形式向收缴单位或被收缴人说明原因。
Q9对鉴定机构的鉴定结果还有异议怎么办?
答:被收缴人对鉴定机构作出的鉴定结果有异议的,可在收到《货币真伪鉴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鉴定机构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上级行申请再鉴定。
Q10被收缴的货币经鉴定为真币的,应该如何处理?
答:被银行机构收缴并盖有“假币”字样戳记的人民币纸币,经鉴定为真币的,由鉴定单位交收缴单位按照面额兑换完整券退换被收缴人,并收回《假币收缴凭证》。
Q11个人投资收藏的货币能够申请鉴定吗?
答:根据《办法》第四条规定,人民银行及授权的鉴定机构仅对被银行收缴的货币,经申请进行货币真伪鉴定。暂不受理个人投资收藏的货币鉴定业务。
监管政策
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行政许可 后的监管建议
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行政许可,是人民银行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从试点准备到2019年全面实施,在极大便利市场主体营商活动、显著提高企业开户流程效率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加强账户风险监管,无疑将是企业银行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问题。
放开账户核批的总体效果
企业银行账户放开行政许可改为备案,在减并行政流程环节、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动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商业银行市场意识的转变和人民银行监管职能的强化。
(一)企业开办账户事项效率提高
放开企业账户行政核准,改由商业银行审批备案,一是企业开立、撤销、变更账户时间由“银行机构+人民银行”的T+(4~5)个工作日,经取消集中行政环节,压缩至商业银行分散办理,时间平均减少4~5天。二是银行机构市场意识增强,运用合作平台APP发起开户申请、开展企业开办流程中提前预约开户服务、提供移动终端上门办理等多样化的小微民企账户营销方式,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
(二)市场经营资金运用流转加快
按照新的企业银行账户办理流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企业在商业银行开立账户。一方面,减并了柜面办理时间,在无异常和可疑情形下,能够做到企业“只跑一次”完成开户;另一方面,改变了行政核准时的“即收缓付”设置,取消了账户开立后付款需经3个工作日的安全缓冲限制,实现了账户开立后“即收即付”功能,推动了市场经营资金加速运转。
(三)商业银行主体责任定位明确
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行政职能,企业开立账户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市场化、契约化性质更加显著。商业银行通过事前开户意愿审查及尽职调查,对异议开户强化审核,异常开户拒绝受理;事中进行常态化交易监测;事后持续实名制识别及实时对账,全面把控市场准入关口和企业银行账户存续期风险形态,独立承担了企业银行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和风险防控责任。
(四)人民银行账户监管效能增强
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行政许可,人民银行对银行账户监管职责更加集中,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增强。一是人民银行从企业与商业银行市场化商业活动的流程参与中脱离出来,可对商业银行实施多维度、穿透式监测。二是以报备数据分析为导向,可实施事后核查、约谈督查、现场检查差别化监管。三是根据市场和行业出现的风险特征,发布关联电信网络诈骗、赌博、洗钱、传销等的账户风险类型提示,加强了企业银行账户风险联防联控。
取消行政许可的管理问题
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行政许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推进“放管结合”转型,短期内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尚未转变传统模式,人民银行利用新技术、新体制,加强监管职能和管理体系创新还存在技术和机制“短板”。
(一)商业银行账户管理的经营性突出,合规性弱化。大部分商业银行,企业账户管理理念仍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性层面,基于利润最大化资金经营宗旨,注重数量指标、轻视质量风险导向突出。一是为完成业务考核目标和增强行业竞争优势,放松审核标准,对异常开户关注不够,疏于管理。二是账户管理持续识别和强化识别的动态监测标准不一,对资金异常交易、账户买卖、出租出借风险管控粗放,处置不当。三是对小微民企开立账户附加资金存量、流量等条件,设置捆绑服务“隐形门槛”,服务弱化。
(二)人民银行监管数据技术运用缺乏,覆盖面不足。一是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系统报备功能尚不健全,未实现账户信息自动化备案,企业开立账户的相关信息及资料,仍需商业银行手工录入和人工报送。二是人民银行账户监管沿袭传统方式,数据技术运用不充分,事后督查、核查、检查,无法全面掌握和实时管控企业银行账户开立和使用的异常,风险监管预判性和有效性不强。三是人民银行账户监管在县域覆盖不足,监管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属地管理的企业银行账户在县域数量较大,基层商业银行账户管理合规意识相对淡化;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县支行人力资源缺乏,数据技术运用有限,两者叠加加剧了企业银行账户监管矛盾。
(三)多方位账户风险联控机制不健全,未形成合力。企业银行账户关联经济社会资金流转,运行空间跨越行业、区域、国界,涉及管理部门不只限于银行业金融领域,还包括市场监管、税务、海关、人社、工信、公安、征信等众多行业部门。一是账户风险表现及可疑信息,可能在一个或多个领域碎片化分布,未完全整体暴露。二是单个行业部门对可疑账户监测追踪,可能无法形成完整证据链条,不能依法、依规进行有效处置。三是对电信网络诈骗、赌博、洗钱等多发、高发的涉案账户黑色产业链打击单一,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联合防控和惩戒合力不足。
强化监督管理的建议
(一)转变经营理念,明确商业银行主体责任定位。首先,商业银行要明确独立承担企业账户管理的责任以及账户经营的市场化、契约化特征,对账户负有全生命周期管理义务。其次,商业银行要全面转变固有的经营理念,调整账户经营、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明确账户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的原则定位。
(二)以风险为导向,健全企业银行账户管理体系。商业银行要切实加强账户风险管理,健全以账户质量和风险防范为导向的业务管理、内部控制、业绩考核、责任追究机制,加强账户行为和交易监测,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账户开立和异常使用的风险预警、交易阻断和管理控制体系。
(三)严格制度规定,强化账户实名制管理要求。商业银行要严格执行账户实名制规定,针对一定时期账户风险特征,加强对同一法人注册多个企业、公司高管交叉任职、注册地址虚构可疑等情形的客户审核识别,严谨评估开户的实际用途,充分核实开户的真实性,审慎判断开户的合理性。
(四)集中打击整治,加大账户违规、违法惩戒力度。人民银行加强事后核查监管的同时,要大力督导商业银行针对账户风险高发领域,联合公安机关开展专项整治,集中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和买卖银行账户行为,对买卖账户的个人和企业,实施不予新开账户和暂停非柜面业务惩戒。
(五)运用金融科技,提升人民银行监管效能。一是加快开发建设“人民银行全国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统一企业银行账户自动化备案流程。二是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技术,开展账户异常开立、多头建户、违规使用、违法交易等风险监测处置。三是进一步强化人民银行县支行账户监管职责和技术能力。
(六)实现信息共享,建立跨部门风险联控机制。一是商业银行加强系统内、同业间企业银行账户风险信息共享和提示联防,建立自律机制及同业规范。二是人民银行组建大数据平台,建立跨行业风险管理协作机制,信息共享,联合监控,实现跨部门多方位全流程的企业银行账户风险预警和有效管控。
同业专题
智能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网点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策略
《银行家》 2019年10期 赵刚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非传统金融机构的加入、监管政策导向的变化、客户金融行为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客户争夺已逐渐取代市场份额成为商业银行间的核心竞争领域。
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商业银行运营管理以服务前台转型、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体验为目标,通过将传统运营模式与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紧密融合,开展了体系性的运营流程再造,运营管理智能化、电子化、移动化趋势日益明显,网点业态发生颠覆性变革,操作风险特征随之变化。
商业银行网点业态趋势
新技术的发展,诸如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等,潜移默化地重塑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金融服务需求,商业银行网点的运作模式随势调整,功能定位从业务办理场所转向维系客户的营销服务平台,自助化、集约化、智能化成为未来银行网点的共性发展趨势。
第一,业务办理自助化。随着智能自助设备的日益普及,自助服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依托业务流程与金融科技的结合,将业务操作向前(客户)迁移,将传统员工的操作全部或绝大部分转换成为客户自助行为,以改变网点业务办理模式,改善客户体验。
第二,作业处理集约化。网点原有的标准化业务职能将逐步迁移至后台,前台分散受理、后台集中处理的新运作模式将被构建,实现“前台操作标准化、后台操作集约化”。通过进一步优化配置资源,降低网点运营成本。
第三,客户服务智能化。运用端到端思维,以客户为中心,借助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将人与技术相结合,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使客户在同一个网点的物理空间内即可享受全方位、智能化的商业银行优质金融服务,体验商业银行各类金融产品和人性化互动。
网点运营操作风险变化趋势
在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网点运营管理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交易渠道多元化、人员使用复合化与风险领域集中化的特点,运营管理的复杂程度相应增加,新风险不断产生,风险分布特征也在变化。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务看,运营操作风险占金融机构重要风险点的比重超三分之一,始终是最主要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点。其中,账户、转账汇划与对账、重要物品与现金、银行卡、同业业务、票据及客户身份识别方面的风险点占比超过80%,是预防高发商业银行风险案件的重点运营操作风险领域。
☞账户类风险管控压力骤增
在新科技手段广泛融入金融行业的大背景下,金融服务不断从线下向线上转移。这一趋势下,银行和客户的接触仅限于账户开立与签约环节的“一次性”特征日益明显,账户类业务作为银行接触客户的第一个、也可能是唯一一个环节,逐渐成为商业银行识别、管控客户及业务风险的重要抓手。以个人结算账户业务为例,近年来网络电信诈骗案件高发,犯罪分子正是利用银行网点在开户环节对来人身份审核不到位的情况,一旦在开户环节伪冒得手,后续在电子渠道上的犯罪实施就相对容易。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在政策导向上也不断压实商业银行在账户业务风险管控方面的主体责任。2019年取消企业开户许可工作中,人行一方面取消了账户启用日这一风险缓冲区域,另一方面将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商业银行管控风险的压力更大、责任更明确。
☞资金类风险管控难度增加
客户资金方面,传统柜面渠道办理资金划转业务往往需要1~2个柜面审核环节。受理业务过程中,面对面的模式便于银行接触客户,从而了解其交易背景和交易习惯,感知资金异动或来人存疑的情况,干预和堵截异常交易。随着智能设备、电子渠道的推广,客户办理资金交易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柜面渠道。为规避银行审核,不法分子往往采用线上、自助渠道办理资金划转,一旦发生洗钱行为或客户资金被盗用,难以及时发现和阻止。
银行内部资金方面,金融电子化给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体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满足客户差异化、便捷化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交易逻辑复杂的金融产品应运而生,与之相对应的,是更为庞大、复杂的资金核算体系和内部账务流程,快速扩大的风险缺口,以及显著攀升的风险防控难度。
☞人员类风险管控手段存在“逆向选择”
作为业务的发起者、实施者,人员类风险是运营风险发生的重要因素,表现形式包括:外部欺诈、内外勾结与内部欺诈。从危害程度看,由内部人员参与的内部欺诈或内外勾结造成的运营风险案发频率高、影响面广、危害性大、媒体曝光度高。
传统网点运营模式下,商业银行普遍采用“双线控制”“定向顶岗”来控制人员类业务风险,人员配置以3~4人为下限。实现运营业务前后台分离后,由于前台操作的工作量不断被后台剥离,未来网点运营人员配备可能直接精简至1~2人、业务处理综合化成为趋势,网点运营人员的岗位职责从以操作为主的单一职能走向“营销+操作”的复合职能,一旦网点运营人员处理不好合规内控与营销拓展之间的关系,就可能发生为获取营销回报、完成营销指标,擅自降低业务审核标准、甚至主动帮助客户绕开银行风控防线的情况。
☞要素类风险管控重点及手段复杂度增加
相较于上述三类风险,金融电子化的趋势给要素类风险的管控则带来了更为利好的影响。管控方式上,电子化手段的运用为运营要素提供了“脱实向虚”的可能,电子印章、电子登记簿、电子凭证等应用解决了实物运营要素管控成本高、手段匮乏、针对性差的难题;管控重点上,对运营要素实施电子化改造,以机控代替人控的过程中,管控重点将不断聚焦于尚未实施电子化改造的要素(如受制于监管政策要求无法实现电子化的印章、凭证等)以及已实现电子化改造的运营要素在线上各管控环节的严密性上。当然,电子化手段运用为运营要素风险管控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和防控新技术、新手段在运用过程中产生的派生性风险。
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策略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风险形势,为进一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网点运营操作风险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主动应对,通过扩大管理范围、优化管理手段,不断强化事前与事中控制,逐步实现风险智能化、集约化、模型化管理。
☞基本管理原则
一是在范围上要求“全面”。既要基于基础客群交易需要及业务办理习惯,完善方式,巩固传统柜面业务风险管理;更要适应业务集约化处理趋势,扩大范围,加强对各业务条线运营操作类工作的风险管理。
二是在方式上依托“机控”。发挥流程管理在业务制度设计和相关系统开发评审中的统筹规划作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业务流程再造,加强系统机控能力。
三是在时效上强调“及时”。发挥集约化的风险监控平台在运营风险管理中的基础工具作用,通过平台功能完善与模型构建,构建以事前预警与准实时监测为主体,辅以事后检查监测的风险监控模式,提升管控时效。
☞实施路径
第一,智能化。推进人控向机控转变,提升风险管理刚性。在业务管理方面,将指纹、人脸、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运用于交易过程,强化真实性审核;在要素管理方面,实施各类运营要素电子化改造。
第二,集约化。搭建后台业务集中处理与授权平台,上收高风险业务审核权限。剥离前台验印、记账、复核、对账等操作环节,通过后台规模化处理,将前台分散风险转移至后台,提高集约化管理水平。
第三,模型化。运用大数据管理进行异常行为与交易分析,设定参数化模型规则、以流程嵌入方式,前移风险管理时效关,不断强化风险事前预警与准实时监测,提升防控时效。
运营操作风险管理措施
☞推进全面管理,规范流程控制
标准化的运营流程本身就是风险控制的重要方式,它体现了风险控制和运行效率的统一,因此,要以各项业务流程设计与梳理为起点,以账户、账务、运营要素三大维度为判断标准,确定运营操作风险管理业务全景图,参与产品设计、系统建设、技术支撑等方面,通过建立标准化的运营作业流程,合理平衡风险与效率间的关系,将风险防范融入到运营服务支撑中。
第一,账户与账务管理。以“抓好两端、核实支付”为核心风控理念,一端抓住、管好账户开立与签约的源头环节,另一头扎实推进银企对账的末端环节,同时严格账户存续期间大额支付核实控制。
第二,运营要素管理。结合柜面无纸化项目的推进,实施包括纸质凭证、业务印章、客户回单在内各类运营要素的电子化改造,通过实物要素电子化减少前台操作风险点。同时,对无法实施电子化改造的实物要素通过电子化登记,实现“颁发——领用——使用——保管——交接——銷毁”的全生命周期电子化管理。
☞实施智能监控,提升风控时效
发挥后台集中监控优势,快速响应内外部风险事件案件,不断完善运营风险监控模型,加速大数据、实时数据传输、人工智能、OCR深度识别等金融科技与运营风控的融合应用,构建“异常交易事前预警,重点风险事中控制,剩余风险事后监测”的一体化风控体系。
第一,异常交易事前预警。以风险大数据为驱动,通过整合内外部数据信息,构建异常信息数据库,借助实时数据处理技术,将风险监控嵌入运营作业流程,实施事前风险提示、警告或阻断,从源头控制风险。
第二,重点风险事中控制。应用实时数据及影像传输技术,推进权限类业务后台集中审核或处理,剥离前台运营主管审核授权等事务性工作压力,集中精力加强网点现场管理工作。
第三,剩余风险事后监测。对监测发现的疑似风险交易,应用OCR、AI视觉识别等技术,通过特定算法与机器学习深度融合,构件场景化监控模型,对风险交易的业务凭证、办理场景开展图像与视频智能化监测,避免人工监测覆盖窄、效率低、投入大等方面的弊端,提升整体监测效能。
☞加强人员管理,完善内部控制
与内外服务具有高度关联的运营风险,其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员风险防范。因此,要通过优化管理手段,加快风险防范重心转移,实现员工行为管理由事后以查为主向事前主动预防的转变。
第一,建立运营员工画像。利用内外部大数据,整合员工基础、外部违规、交易行为、系统权限等方面的动态信息,通过权重赋分与风险评定,实施基于员工画像的分层分类差异化管理体系,及时控制潜在风险隐患。
第二,常态化员工行为排查。基于员工交易行为数据,从业务类型、资金规模、系统权限与轮岗执行等方面构建异常行为监测模型建设,开展常态化的检查监测,实施及时的交易限制与提示。
综上所述,提升网点运营操作风险管理,一方面要运用智能化手段,以新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运营操作风险,不断提升运营操作风险管控能力;另一方面是利用金融科技塑造新的网点运营操作风险管理模式,提升运营操作风险管控效率和降低运营风险管控成本,有效管控网点运营操作风险。
金融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商业银行应以网点运营操作风险管理转型为契机,不断完善网点运营操作风险管理创新机制,始终保持创新基因,不断化繁为简,推陈出新,持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能快速应对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网点运营操作风险管理 “不变”之道。
(作者系上海银行总行运营管理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