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篇成功者的经验之谈,仅仅是从我个人的学习生涯出发,对自己的阅读、学习过程所做的一个小小的回顾与总结。可以把它看作是对自我认知的一部分。
我很相信方法论的重要性,从我小时候上学并不是最勤奋的,但是能够获得很好的学习成绩开始,我就相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长大后才发现,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亦如此,只有长大了才会知道学海无涯的真正意思(也许我也只是以为自己明白了,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明白)。
黑格尔:“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无限的力量。”
笛卡尔:“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我是踩着书籍的阶梯一步一步爬到大学,爬到硕士博士阶段的,看过一些读书方法论,依然没有让我成为一个读书高手。我这里所指的读书,是说功利性的为学习技能增长知识而读书,是为提升自己而进行的知识学习性阅读。我自我认定还不算是一个读书高手,私以为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没有写作分享,以至于可能读过一些书,但是不成体系,也并没有很多自己的深入思考。我对读书的理解,大致如下。
1 读书目标
明确读书目标是读书前的第一要务。在博士期间做科研以及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我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抓住什么都什么,有时候觉得要读书了,然后去书店,看到感兴趣的书,然后拿回来读,很可能我拿了一本程序设计的书,一本畅销励志书,一本历史书,拿回来之后可能也就草草读完,并不会有很深的感受。这就是读书目标的缺失,开始读书之前一定要明白自己是想学习了解哪一方面的内容,读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内容,不断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并且不断关注自己疑问的变化情况,当把自己的疑问解决完了之后,自然而然能够形成一篇比较好的关于某一个问题的可分享内容的理解。在科学研究阅读上的目标不明确就更致命了,可能花了不少时间啃文献,然后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卵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忘记了自己读过些什么了。带着问题,带着求知的心去阅读,并时刻关注自己问题的变化。
2 书籍选择
选对书就是走在对的道路上,能让自己事半功倍,千万不要吝惜花在选书上的精力。当我们向书本学习的时候,书籍就是我们的老师,选择一本好书,就是择一位良师。读过书的都知道,良师的重要性,在决定读的方向之后,有必要花点精力在选书上,一般来讲,我选书会采用如下几个途径:
a. 知乎寻推荐,豆瓣看书评。比如要学习做家常美食,可以去知乎搜索一些关于如何做出美食的文章,肯定会有人推荐阅读什么样的书籍,然后去豆瓣浏览一下该书籍的评论,决定自己是否有必要买来看看。
b. 论坛求推荐,达人作介绍。如果你身边刚好有你想学习的领域的大神,直接请教该阅读什么书好了,顺便请教一下该如何学习比较好。也可以利用专业的论坛,询问如何入手学习,该用什么书籍去学习。
c. 购物网站看热门。比如亚马逊的书籍频道,下面有很多分类,如果你想要学习的内容刚好属于某一类别,可以点进去看看热销排行,群众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是雪亮的,大家的选择往往是你所需要的。
3 读书方式
当一本书值得你去读的时候,始终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分析,把书本内容归纳到你的知识体系中去。我对读书方法豁然开朗是在几年前读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时候体验到的,读书的目的在于增进理解,而不是为了催眠,所谓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就是要主动阅读,有目的性的阅读,要带着获得心智的成长,获得利益的心态去读书。读书的时候能够始终记得以下四个问题,那么也就离读的好不远了。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具体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有什么意义?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目前我读书的时候,能够不完全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能够在阅读的时候保持思考:这是在说一个什么事情?
在带着问题阅读的时候,我发现阅读的速度会提升很多,能够让你更好地分辨哪些是作者所说的结论性语句,哪些是佐证,当分辨清楚了各部分所阐述的内容,就可以选择你在该部分所花费的精力和所采用的阅读速度了。
4 阅读整理
阅读整理是我感觉自己还比较欠缺的部分,阅读整理是将所接收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内化吸收的过程,我还没有很多的阅读整理的成功经验可以分享,但是我相信写作和分享一定能够放大我的阅读收益。写作是逻辑整理的过程,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表述于笔尖,多半是已经对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而分享是在哪里都很提倡的学习方式,写作是分享的前提,有分享才会有交流,别人才有机会认识你,才有可能对你的想法作出补充或者批判,自己才有成长的机会。
学习-写作-分享-学习-写作,这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互联网的存在让写作和分享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我相信,养成写作和分享的习惯一定能够让我受益终身,你是不是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 如果有,那么一起行动去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