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一生只买几支股票就回本,即便你把钱都投入到全世界股票中,你也未必能互得相对应的回报,因为这两个逻辑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专注」。
有多少人即便能力能强,也无法突破自身的发展,原因就在于,无法放弃任何事物。从来没有人教我们放弃的真正意义,只知道当你获得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快乐,却也忘了自己。
其实放弃的反面是,你知道什么是你该专注的,把所有的精力与精神都投放到上面去。
但实际上是,选择你该放弃什么,远比你想要什么还要来得难。因为你认为每一种选择都会是一种机会,一但放弃等同于关闭了这一扇窗。
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就会进一步延伸成为一种最明显的行为,那就是「选择恐慌」。
如果要让你选一身书来读,这时,有三本书你可以选择,另一种情况是你有一万本书你可以选择,这时候前者的情境你选择的效率更高,后者则因为资讯的爆量以致你已经无从筛选。
这也就是整个环境所带给我们的现实,过去在资源稀缺的时候,很容易知道、找到我们所要的商品,但是当产品与服务供过于求的时候,这种外在环境让我们的选择多到,跟过往任何时代来的多时,选择就成了一种「新挑战」。
01忙碌,不值得炫耀,只显得低俗
资讯爆量是我们这一代人所面临到的新问题。一但不知道该怎么选择时,放弃选择就会成为唯一的选择,以至于什么事情也没做成,因为什么都想要,也就什么都得不到。
回到个人的角度来看,更是同样的情况,当我们被所有事务给追着跑时,实际上已经不是我们在选择,而是给这些事务牵着走,此时的你已经不是你自己。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很忙,根本不值得炫耀,只显得你根本不知道在做什么,证明自己的忙只是缓解你心中的不安感,让你觉得你是在做你想做的事情,实际上却是你不想做,以及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结果。
真正的忙碌时,你不会感到忙,而是乐在其中。因为你知道,现在在做的事情是你真正要做的。
让你觉得忙碌没有价值,是因为选择愈多好像有很多事情要做,于是心里想把这些事情都完成,但那都只是在欺骗你自己,「感觉可以」做很多事情,实际上只是降低完成事情的专注度。
因为你会不停的切换,转换心思,以至于根本还没有进入「心流」的状态,马上又被其他事情的思绪给牵引着走。
02你真心喜欢,并且想要吗,还是自欺的幻想
事情很多,要怎么知道该做什么,怎么找出那一个我「必须」「想要」做的事情?这时要先有格局观,再来谈细节。
一件衣服你不喜欢,就不会想买。但是当你拥有了这一件衣服,这时你心里感觉不喜欢,觉得还可以,你就会想继续留着。直到最后,每一件都有这样的想法,衣柜就成了衣服集中场所。
选择往往都是以感情性出发,只会导致事情愈积愈多。但其实在任何一个环节打破,就会全部打破,也就是从最能够下手的地方开始:「我们“相信”什么」。
「忙」只是借口,如果你真心想要,即便你再累再辛苦也会去完成。所以,忙不会是现实,只是我们逃避说词,因为我们永远有行动选择,只是你把当下的选择交给了你的感觉、放纵、随意,而并非从「你真正要的是什么」角度来出发。
人类之所以跟其他物种有所不同,就在于我们懂得「选择」。这种选择不是基于情感上的感觉,而是对自我了解基础下「必须要」的选择。
因为先有了真正想要,让相信成为一种信念,才会知道在每一个选择点上,什么是我真正要,而不是想要。
真正要是基于「专注选择的结果」
想要是源自于「总括性的完美感」
03知道到现实,中间还缺了你的「相信」
所有选择性障碍,都是对自己的「不相信」认为这一刻选择那一个,感觉下一刻又觉得另一个好。因为不能割舍想要,就无法拥有确定性的答案。
这种逻辑一但跨不出去,就会成为一种惯性,最终成为一种习惯,影响日常,影响你一生的结果。但人生,却都是由这些惯性的积累所衍伸而成的个体,最终反向堆回给世界的认知,以至于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不是因为选择太多而放弃专注,恰恰是因为选择太多,导致我们已无从相信自己选择的是对的。
其实所有相信的源头,都是因为自己知道要什么所产生的结果,
但这就会有一个问题产生,即便我们已经确定了这就是我想要的选择,为什么还是得不到「我认为」的结果。
因为这世界的努力与回报,从来都不是一比一的对等关系。
04不对等,就找出关键指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农耕时代的想法,但它的精神却不会随着时间所消失。
所有选择障碍,并不会你知道要选择你要的之后就会改善,就如同你知道闯红灯是违法的,但有多少人就这么走过这样的路口。
所以要让行为落地,成为习惯,它的背后需要知道,这不是一个点的结果,而是一整个时间面的过程。
这时候就会遇到一个问题,怎么知道专注在,你聚焦选择上的行为,已经达到你所期望的效果。
有时候,明明很努力,却还是无法如愿以偿。所以,关注的不是结果,反而是前期的选择上,这种选择关键在于「时间价值」。
05「选择能力」来自对时间价值的衡量
《精进的力量》对于我们「事情」与「时间」的论述中,外加了一个「衰减」维度。这个衰减的概念,如同从时间价值是否能够被放大,被延续的角度来出发。
最简单的例子是,那些经典书籍为什么能够被称为经典,因为书里面的内容从第一性原理来探讨,也就是万物演进的本质,当你在不同时间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那种认知的基础是所有发展的底层基础。
当从这个角度来看,选择上必然存在的80/20法则的基础,你就需要找出那时间价值能够发挥到80的效益,却只需要20的时间。
这就意味着「选择能力」才是你能否成就你自己的关键能力。以时间单位的价值是你的考量依据。如同巴菲特只投资少许,却回报高,因为巴菲特只投自己有把握的,其余的一切都不重要,因为这些有把握,就是时间价值高的投资项目。
专注本身是我要的行为结果,即便有再多的诱惑,都不会偏离,所以先有格局观,才能知道方向性,选择能力也以此为基础。换言之,你要从未来看现在,而不是现在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