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镇的东北角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公园,名曰首山公园。
都说旅游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看看,可身边这个小公园对于我来说,总是去不腻。
一座小山,一条环山路,两处水塘,几处广场,掩映在绿树之中,山前山后,每一步都有让人流连之处。
小山是一直都有的,小时候登到山顶是没有石阶的,而且山顶也没什么树,我依稀记得山顶是一圈沟,很浅,根据长大后对历史的了解逐渐判断出那是若干年前的战壕,虽然风化很严重,但轮廓还在。在那之后不久便有了山顶的小亭,也有了登亭的石阶,当然那曾经的战壕也就没有了。我高中是在山脚下念的,对于这个亭子和石阶,我们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到两个关于这里或生动或深刻的记忆,也许是笑,也许是泪,也许是别的,但无论是什么,一定会终生不忘,因为那是有情的。现在石阶还在,旧了,亭子也被漆过好多次了。
环山小路是在近些年修的,沥青路面,有两个缓坡,很平整,走一圈下来大概需要20-30分钟,来此锻炼的居民大多会走上两圈。最主要是整个小山被以槐树为主的各种植物覆盖,石阶和小路两侧的树冠都是互交错的,行走其中几乎完全被罩在树中,尤其是春天槐花盛开的时节,那天然的香气会令人有微醺的感觉。
环山路靠山的一侧摆有许多混凝土预制而成的文化宣传栏,上面是有关本地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和名人诗词。我最初因为每个宣传栏都有广告相伴而对此颇有微词,当某一天我与宣传栏相互凝视中我忽然感觉我小看它了,它做到了它能做到的最好,是我太苛求形式了,已经有多少人因为它而平添了许多的文化气,形式并不重要,此时我再抬头看它们时感觉与背后的树木和小山是那么的和谐。
环山路也串起了若干大小不一的健身场地,这些场地主要有两种,一是水泥场地,平整大气,多有健身器材,我猜应该是公园管理方所为,还有一些是红砖铺就,因势而建,曲径通幽,总感觉是“民间力量”所建,不过也有模有样,极致用心。各场地之间人们穿过树林走出的小路也被贴心地铺上了砖或石板,方便之极,当然人多的时候这些场地还是不够用的。
其中一处最大的场地在山的东南坡,各种活动开展得不亦乐乎,甚是热闹。人最密集的是健身器材处,以上了年纪的老人为主,他们聚在一起围着器材聊着天,国际时事、当下热点、名人轶事、家长里短均为谈资,当然不乏提提当年勇吹吹小牛皮之人,即使被当场戳破也只是哈哈一笑,这个年纪的人大都懂得太较真对谁都不好,留点情面好在明天见面,也许与这老哥几个打打哈哈的时光是他们一天中最快乐的。
还有两块毽球场地总有人在玩,旁观过几次,个人认为很精彩,从只言片语中得知他们也曾代表本地区到外面去比赛,也不知是否为这个小镇争了一些光彩。
场地东侧最早有两架秋千,总会有好多小朋友排队等候,后来在场地西侧又增加了十几架秋千,这让更多的小朋友不必等那么久就能享受到秋千的乐趣,当然偶尔也会有“大朋友”加入到快乐“悠悠”的队伍,各种开心的笑声也随着秋千荡来荡去。
山前是由小路连接的两个大广场,这里也是人们休闲聚集的主要场所,晚饭之后人开始变多,音乐和舞蹈是主旋律,各种节奏、各种腔调、各种舞姿,那是相当热闹。在南侧广场的北边,有一处假山,不很高,上书“千山之首”四个大字,因首山的名字来源于此,所以也算是山名的展示吧。其实对于游园的人们来说这四个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座假山已成为各型号小朋友攀爬打卡的网红景点,大家相互帮助,爬得不亦乐乎,远看就像“猴山”一样,如果镇上的小朋友上了小学还没爬过这座假山,只能说明他首山公园的景点还没游全啊。
广场东侧是一弯水塘,此处原是砖厂的取土坑,后规划建设成了一处池塘,塘内种有荷花,还放了好多鱼,水塘中心建有喷泉,刚建时还会和着音乐和彩灯喷上一会,景色也很是优美,最近不怎么能够看到了。冬季这里就变成了滑冰场,大人在外侧滑冰,小朋友在中间玩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从水塘的小桥去到路上时,你会突然在路边发现一块银幕,露天立在那里,这是放公益电影用的,当然它也不会放什么大片,所以观众对银幕无甚奢望,银幕对观众也无欲无求,人多人少无所谓,也可独自面对来来往往的人群和路对面的山坡。
山后有一片果园,分成几户,果园无人管理,只有人看守,果子品种不少,但品相不佳,在成熟季节,山后环山路旁会有应季水果售卖,好在主人也不以此养家糊口,所以价钱和重量都没那么严格,总感觉能否成交缘分的比例占得更大一些。
山后还有周云成烈士墓碑,周云成是我小学《思想品德》课中重要的一节,偶尔过去看看,会见到碑前有干枯的鲜花或野花摆放,想想到现在他的同学也都是近花甲之人了吧。
山后大路边是一池水洼,依着山沟淌下的水顺势而建,远看会有太明显的人工痕迹,但走近看到水也就不在意了,水是天然的,清澈、灵动,一如这公园的景色。
公园从春暖花开到中秋节前后是最热闹的时候,无论你是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只要你来,我想你都会找到最贴近你内心的去处。
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那也许是我们没有去发现,至少在我家小镇上的首山公园,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