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喜欢走捷径的人。
在做每一件事之前,我都喜欢先去找已经做过的人总结下的经验,逐一筛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最后再结合这些经验开始做。
比如中考完的暑假,我长期混高考吧,看看高中生们是怎么学习的。高考后,我又去贴吧、知乎和亲戚朋友那找大学生活的经验。
这种习惯当然为我带来了好处。在前进的路上我少走些弯路,相较于一部分同行者我更为轻松自得。
但是,但是,这个习惯也并不好。且听我说:
首先,它耗费时间。你查找得耗时间吧?查找时,你不一定能找到满满干货的网站,就算找到这样的网站,繁多杂乱的资料你需要大量时间来浏览,到这一步时,你已经花了不少时间了。但你还不能保证你能挑出适合你的干货,这又是一项耗时的工程。而此时,别人也许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了。
其次,你会更不容易坚持。能写下经验的人必定都相当有经验了,对他们来说,这件事已经不算难了。看文章的人也会不自觉受文章的影响,若作者写得轻松,读者对这件事的预判难度就可能降低,真正上手后,发现并不如经验里说得那么容易时,就容易自我怀疑,受挫以致放弃。若作者把他的血与泪动人地表达了出来,读者除了感动,还会有一种自己也刻苦努力了一番的错觉。满足感提前得到,做事提不起劲,还会自己感动自己,最后还是做不好。
养成事先找经验指导才做事的习惯,还会让人不踏实,易浮躁,打不牢基础。基础是一砖一瓦堆积起来的,根本没有近路可走。《别在异乡哭泣》的作者在写完自己艰苦卓绝的司考准备经历后这样说现今的许多司考生:“许多考生对司考辅导班和考前突击有很大的依赖性,而且确实有不少人靠这些捷径通过了司法考试。但是,在我看来,这种通过带有很大的‘投机’性质,通过者的法律知识架构还没有建立起来,根基比较脆弱。”虽然都通过了司考,但前者与后者的法律基础显然不同,在将来的工作中,后者必将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弥补当初“走捷径”跳过的坑。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你会失去冒险的勇气和创造的活力。
惯于啃食前人经验的人,聪明,但只是小聪明。有人开路固然好,但同时,你是不是也把挖掘宝藏的机会拱手让人了呢?这和做生意是差不多的,有人胆大敢干,赚了大钱,有人胆小图安稳,只能拣点前者的残羹冷炙吃。习惯了前人撒下的经验后,面对新事物新情况时没人上前为你提供地图了,一切得靠自己探索,这时你必然会惶恐无助。长久拿着既有路线往前走早把你尝试的勇气磨光了。而且,你做事得用到世界观和方法论吧?那是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呢?是你的吗?仔细想想吧!习惯了别人为你规划为你动脑,你的思维也渐渐被同化,哪还有创新的活力?更可怕的是,给你地图的人走在你之前,我们都知道信息差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他给你的信息全面么?真实么?就算他是一个心肠极好极乐于助人的人,那他的表达能力呢?文字功底呢?他再厉害,也不可能把他收获到的完完全全地分享出来吧。更别说作为接收者的你是否又是一个优秀的接收者了。除此以外,冒险尝新的经历对他心智的磨练与成长也是你无法想象的,而你,根本得不到这样的打磨提升。
我就有这样的经历:进入大学前,所有考试都有规则可循,跟着走便是了,每一场都考得安心无比。可大学的考试却是随心所欲毫无章法,于是考场上的我心颤不已,笔久久悬空,无法落下。没人告诉我,没有经历过,我便不知该怎么答了。我害怕,怕答错被人笑,我害怕,怕答偏不及格……
可以说,这正是:捷径太多,以致无路可走。你从一开始就被甩下了。
当然,我也不是说吸取他人经验完全不可取,这取决于你怎么去利用前人的经验。
如果你就是简单地照着他给的指南走,那我无话可说,你活该总是差人一步。
多用脑,多思考。比如有人对长时间高效学习很有经验,写了一篇文章与我们分享。那我们在看文章时,除了看他的经验外还要思考问题,一定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他能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围绕这个问题可以再思索:“是什么样的情况让他需要长时间高效学习呢?”“为什么他的方法会有效呢?”等等问题。这样的发问其实是尽力把你拉回经验者当时的情景,迫使你从创造者的角度思考。这样才能在吸收他人经验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大脑和判断力。知道什么可以走捷径,什么必须踏踏实实地来。
不是不可以取巧,不过在这之外,更要动脑。
我正在努力,也祝你们早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