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的题目是“生活优先级”,感想来自最近一群朋友的争辩。但总觉得“生活”表达不了我想表达的含义。除了生活,似乎也没有更能恰当表达的词语。一瞬间,感觉到中国词汇的丰富,感觉到自己储备严重不足。后来又想到“心灵优先级”,写到第一段要结束的时候,忽然想到良哥的“自我获益”。那就从自我获益说起吧。
自我获益,应该是从心理学层面讲的一个词。通俗的表达或者铺展开让读者看懂且有收获,写关于心理学的内容,我很有压力。
其实我想表达的是,我们做一件事,发起一件事,最初的含义应该是“自我达成”。达成,最先获益的,是自己的内心,而由达成而衍生的其他,算是自己更大的获益,或者他人获益。从这点来说,“达成”应该是双倍的获益,我获益+他人获益。
获益总会催生体内的某些激素吧,所以会有各种愉悦的感受。这些愉悦,又会衍生出另外的获益。按照正常的逻辑,获益越多,愉悦越多。但事实上,如同物质的守恒,很多获益可能是他人的减益(自创名词,呵呵)。减益,可能会是实际的物质减除,也可能会是精神上的失落与忧伤与愤怒与其他负面情绪。
自我获益的个体,绝大多数时候,很难去体会或者平衡减益个体的心情和所谓的失去。每个个体,都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平衡着自己身边的各种,让自己尽量愉悦。很少会有人去做让他人愉悦而自己难受的事情(细思量,这种事我做了不少,嘿嘿)。更多的时候,情绪上的平衡会忽略最初内心的“达成”。逞一时口舌之快,逞一时之勇,逞一时之利,都是获益的减分项。
自我获益,只在自己的心灵半径、能力半径,做自己能承受的起的“益”。超出半径,就会不配位。益不配位跟德不配位,我觉得应该是一样的。
再好的自己,也会回归到本来的自己上去。
我们不是在寻找更好的自己,而是在找寻本来的自己。
本来的样子,在我们的血脉里,在我们的基因里,没有什么,强大过传承了几亿年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