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好奇宝宝。
一天给儿子换衣服,小家伙忽然问:“妈妈,为什么男孩也有小咪咪?它是干什么用的?”
我忍不住大笑,说:“每个人都有啊,我也不知道有什么作用。”
他说:“那你用手机搜一搜,问问科学家它是干什么用的吧?”
我说:“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吧。”
于是我们从书中找。(我家的书有限)
在书中找不到答案时,用手机全网搜索。
有回答说,受孕第四周乳头开始发育,第六周时性别染色体开始表达。只说了从何时长,为什么长?有何作用?没有说。
经过一番搜索,没有找到科学严谨的回答。有搞笑者说,区分男人正反面。这个答案对孩子来说太敷衍。会不会让孩子的好奇心突然梗住,得不到向下连接的途径?这是一个关于生物科学的问题,在讲的过程中,他应该还会想出许多问题。这是他学习并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
有好奇心,喜欢问为什么的孩子才是聪明孩子。因为他在不断地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有时还会主动寻找答案。
每个孩子脑子里都有“十万个为什么”。
怎样才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打开他的探索之旅呢?
一接纳他的破坏行为
这是陶行知先生和他朋友的故事。
一次,这位朋友找陶先生诉苦说:孩子玩耍时把自己的金表弄坏了,他把孩子痛打了一顿。孩子求饶说,以后再也不会了。
听了朋友的话,陶先生惊叹道“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
朋友惊呆了,不知怎么办才好。
接着陶先生建议“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征得师傅同意,让孩子在旁观看表是如何修理的,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师傅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当给孩子交学费了。”
朋友这才如梦初醒。为了一块金表扼住了孩子的好奇心,还好及时补救,挽回了一些伤害。
有时孩子的好奇心有极强的破坏力。我们珍爱的东西,一不小心就面目全非。往往我们的焦点都在被破坏东西上,而忽视了孩子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好奇心的孩子,很乖,乖得不像个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文迪·奥斯托洛夫说“好奇心是每一位孩子先天具备的,遗憾的是常常在后天遭遇扼杀。很多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往往所剩无几。”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孩子经常会做出一些破坏性的事情。打骂一次,下次他不敢了,可是要寻找答案的心被锁住了。孩子要飞翔,而我们却剪掉他的翅膀,封住他前行的路。或许是我们的行为让孩子失去了一些珍贵的东西,请不要怪他越来越平凡。
二允许他探索感兴趣的一切
记得小时候邻居家有一位男孩沈浩,我们都觉得他很特别。
那时没什么娱乐,就是听听收音机、录音机,黑白电视都很少有。这些稀有物件,别人都用的很仔细,生怕弄坏了。可他动不动就把收音机拆了,但从来装不好,不知拆坏了多少个。有一次把家里仅有的黑白电视也给拆了。可是谁知道这个大家眼中的“败家子”,高中时因物理特别优秀,被保送石油大学电子工程系。
当时不理解,现在明白:所有天才的背后都有一对伟大的父母。
尽管沈浩总是把东西弄坏,却从来不见沈叔叔打骂责备他。有时就在旁边看他拆,还不时提个建议。记得有一次,沈叔特意买了一台报废的电视,放在家里让沈浩随便拆。想看里面的构造,想知道为什么出声音有图像,尽情看好了。这种允许其实是给孩子的好奇心开通了一条宽敞的大道,让他在这条路上遇见更多的可能。
让他探索感兴趣的一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爱因斯坦说“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不是因为他的天赋多大,而是因为,总是对万事万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
有好奇心才有探索的欲望,有欲望的驱动才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的源泉。
三转变,做开明父母
在养育的路上,我也曾做过伤害孩子的事:
一次儿子把电脑按键,一个个抠下来,液晶屏也拍碎了。我冲他发了好大的火,那时他两岁,至今我还记得他害怕的小眼神。
事后我向儿子道歉,他说原谅了我,可我却一直为此事愧疚。
后来我慢慢转变思路。东西坏了不要紧,只要能保证他是安全的,随便怎么搞。买来的小汽车,前机盖、后备箱、轮胎全部一个个卸下来,没有一个完整的。怎么玩都是玩,只是他玩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而已。
其实也挺好,既锻炼他的动手能力,又锻炼手部的小肌肉,小手越来越灵巧,越来越能干。
现在通过和孩子的相处,我总结了几点:
一、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认真对待并积极回答他的问题,当不知道答案时,和他一起寻找,寻找的过程也是陪伴的过程,获得知识的过程。
二、接纳孩子的破坏行为,看到他的内在需要。
三、允许他的一些好奇行为,当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保障安全,不违反道德原则,不违反公共秩序的情况下,无条件满足他。
以上你我共勉之。
也许我的方法不够好,但我会一直陪着他,一起变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