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嘉译、闫妮领衔主演《少年派》,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剧中四个正值青春期孩子的成长故事,以及家长的正确引导,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中国的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更是感佩人心。但是,长大成人后,许多孩子常常会指责父母不爱自己。是孩子们太不懂得感恩,还是父母的付出并非孩子所愿?父母如何做才能消弭这种差异,让自己的付出与孩子的感受匹配,让自己的努力最终不致落空?
的确,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扰着很多人,各种育儿书籍买了一摞又一摞,讲座听了一场又一场,可是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还是束手无策。直到遇见它————《从出生到独立》这本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读来如醍醐灌顶,原来正确育儿是这样的。
本书是由孟馥、姚玉红、刘亮等几位经验丰富的家庭治疗专家联合出版,通过家庭生命周期的视角,根据家庭在不同阶段的主题,对父母的角色、任务、困难情境提供了分门别类的悉心指导。在充满养育焦虑的时代,这本书为困惑中的父母提供了新的选择。
本书从孩子出生到独立分为七个阶段来讲述,分别是:婴幼儿篇、学龄前儿童篇、学龄儿童篇、青春期篇、离家独立篇、儿童和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篇、特殊家庭父母篇。家庭生命周期的框架为父母提供了开阔的视角,帮助父母从整体、动态的角度来审视孩子与家庭的成长,不仅看见孩子,更看见自己、看见家庭、看见生活,从而更加富有弹性地面对不同成长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而适宜的养育策略、智慧而完整的生活策略。
其中青少年期是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越来越接近成年人,但又尚未完全成年。他们一方面想要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独立,但另一方面在许多事情上又需要继续依靠成年人。他们一方面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想要迈步跨出家庭的边界,过得无拘无束;另一方面又担心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害怕自己在外受伤,仍然需要家庭的温暖与关爱。处于这个阶段的父母该怎么做呢?首先,父母需要接纳的现实是,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目标和追求,不再是以前那个乖巧、可爱的小宝宝了。而且,父母需要逐渐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调整为“既亲密又独立”的状态,一些之前一直在管的事情也要学会慢慢放手。其次,中年父母需要逐步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到夫妻关系及个人职业发展上,填补孩子即将离家带来的“空巢”感。再次,随着孩子长大,祖父母也开始变老。父母就需要在心理和生活上逐步接纳和适应“我的父母也开始衰老”这一事实,需要在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同时照顾好家中年老的一代。最后,父母可能也需要将注意力转向社区、社会等更大的系统,增加自我价值感,以弥补体力和生理能力下降带来的失落感,以及这份失落感带来的不良影响。
都说,成年人的世界里哪有“容易”二字,的确,处于这个阶段的父母和青春期孩子的沟通也是让无数父母最头痛的事。本书中提供的这些解决建议,或许能帮助到我们这些家有“熊孩子”的父母。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最让父母担忧的莫过于早恋这件事。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仅身高和体重会快速增长,神经系统逐步发育成熟,随之而来的,不仅有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还有对异性的强烈好奇。他们想要接近异性,也会被身边某些异性吸引,并且开始对恋爱产生朦胧的憧憬。而父母的担忧主要体现在:担心孩子谈恋爱浪费时间,担心孩子被欺负,受不了打击;担心孩子谈恋爱违反校规。父母切忌和孩子针锋相对,各不相让。要用系统思维和孩子谈论恋爱。那么,该如何做呢?
书中讲到:接受,而不要贬低孩子的感情,是父母可以和孩子谈论“恋爱”这件事的前提。青春期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信奉一条铁律“如果你想改变或说服我,就请先靠近我、理解我,让我感觉到你对我的尊重。”我们需要像放风筝一样关注孩子的恋爱情况,就是要发自内心的在意孩子的情感和需要,而不是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如果孩子不主动跟我们谈他们的事,我们就不要总是问东问西。如果我们确实觉得孩子做的某些事不合适,那就简单、明了、态度坚决、不带评价和攻击性地讲清楚。
我们都是没有培训就上岗的父母,你的孩子正处于哪个阶段呢?是否也是问题重重?那就快快将这本《从出生到独立》收入馕中,来书中寻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