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内心明明是卯着劲儿要努力一番的,脚却像踩在棉花上、流沙里,越用力越是往下沉,心也跟着深陷下去了。但这时候,却还拿得起书来,翻到鲁迅全集时竟然还得读得下去。读到《彷徨》时,身心已完全沉浸在鲁迅先生所描绘的世界里,那个苦难的年代这么近,那么远,兵荒马乱,时过境迁,旧社会的秩序还在维持着,主人公也是遥远的,却也是熟悉的,悲惨的命运,绝望的挣扎着的生存意识,纵使危卵之下还不能逃脱世俗和礼教的束缚,最后毫无声息地死去。先生对这吃人的世俗持无情鞭挞的态度,将这个圈圈里的处在各种阶级的所有人揭开了原有模样,让支配者高人一等,让绝望者毫无希望。
先生将这一切都呈现给我们的时候,他故作轻松地走开,像《祝福》篇末:“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但在下一篇小说中,沉重又跟随着他犀利的笔锋回来了。
杨义在鲁迅《彷徨》的生命解读中把鲁迅《彷徨》与 屈原《天问》之间的怀疑精神和追问根柢意识联系起来,他认为,本篇卷首题辞,用屈原《离骚》诗句,是对“彷徨”书题意义之补充,点出了“彷徨”的精神内核。鲁迅要在“寂寞新文苑”中,抱持着如屈原驾风乘鸾“上下求索”真理的坚韧意志。这其间包含有鲁迅坚执的时间体验和生命意识,于彷徨之际犹有如此积极的生命追求,就更为可贵。
我与主人公的命运际遇紧紧相连。
【祥林嫂】
1.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2.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3.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4.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