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多元思潮的现代社会里,也许我们很难意识到,如今的主流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为何会有那么多非主流的观点源源不断地出现,以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好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男女就该平等、儿童就该保护,但我们又开始纠结,对于事业、恋爱或婚姻是否应该从一而终?人生是不是该到了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固然人类文明的进步总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相互牵制影响的,但答案或许部分地就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中。
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找到了答案。他受到两位学者的启发,一位是提出“每个人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都会根据社会场景的定义来调整行为模式”的戈夫曼,另一位是认为“媒介是身体感知器官的延伸、真正有价值的讯息是媒介的特征给社会所带来的可能性以及‘地球村’”的麦克卢汉。他们为理解社会行为都提出了不同的思路,但是梅洛维茨认为,戈夫曼忽略了角色和社会秩序的变化,而麦克卢汉也未解释新媒介是“怎样”和“为什么”会引起社会的变化。于是,他将两种理论流派合二为一,从一个新颖而有力的角度,找到了许多问题的部分答案。
原来在从“儿童”到“成年”的概念,与口语时代到印刷时代的变迁有关;而人们呼吁“男性”和“女性”的差异要趋于平等,则与印刷时代到电子时代的演变有关。我们依然需要扮演好人生各个阶段的各种角色,也依然期望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能顺利地进行“恰当”的行为,只是信息社会来势汹汹,以至于还来不及认清局势的表演者们,在共享的台前和幕后中只得手足无措。
伴随电子媒介的发展,表演者面临的是公私场景的融合、“舞台”前后行为的公开,女性目睹了男性世界的机会与平等,儿童窥见了成人世界的粉饰与虚伪,于是,总在男性幕后的女性不再满足于在家庭场景中的社会角色,总在成人监管内的儿童也开始展现出超越年龄场景中的行为模式。可见,时空限定的社会场景对于人们的行为要求,在电子媒介所提供的共享信息系统中,变得不再界限分明。如今的人们可以接受在家中工作、在婚前同居,社会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年龄也不是决定社会行为的规范。
梅洛维茨在本书中说到:“我们每个人所降生的世界中,既有自由,又有限制”。研究人类的自由,就要先把各种限制当成理所当然;而研究各种限制的,必然要先承认人类所拥有的自由。同样,不同的媒介会给予我们不同的自由和限制,媒介技术没有天生的是非曲直,只有我们对其中机遇与挑战的把控能力。无论批评还是赞颂,电子媒介对社会的影响,都值得我们去关注,特别是在虚实交织的赛博空间里,当“消失的地域”涌现,我们该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维护好已有的群体身份,都需要我们学会在新场景中去思考,去展示,去隐藏。
愿我们都能在消失的地域中获得自由与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