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黔东南的山山水水,回到北京已是夜里11点,出站的瞬间闻到熟悉的空气,虽然没有丹寨的清新怡人,但是却似妈妈的柴火灶,可能平淡甚至还有些烟火气,却有一份难舍的情感在里面,让人难忘。每每想到这个,我的脑海里都会想起当时支撑我度过高中苦学生活的是脑海里北京紫禁城红墙绿瓦的图画。那个阳光照射下的,明媚的赭红,淡雅的琉璃,还有四时变化的光影,是我心里笃定的美。
从西站出来,坐上地铁,去地铁附近的一处老小区取车,然后开回家去。此时的我,想念的是久违的电台,和电台里的老歌。初秋的北京,已有微凉。却清晰可人。
对于贵州,我并不陌生,虽然没有走遍每一处山水,但是在我行走的为数不多的省份里,贵州倒是来的次数最多的。第一次来贵州,是2006年,公司年会的机会,那时候大家都年轻,脸庞上还都有光亮的胶原蛋白,我们去了黄果树瀑布,天星桥,遵义会议遗址。记得公司在花溪吃狗肉的时候,独独我们那一桌跟着我们的领导没有吃。我们部门的领导还劝说大领导也不要吃。想起来也是很酷的事情。
第二次来贵州是2013年跟随故乡车站的温总(也是我的研究生同学)还有当时的产品总监孙璐,那一程我们去了贵州兴义,去探访那里的古方红糖。那一行我们不仅看了糖厂,听到了糖厂王总的故事,而且去了美丽的万峰湖,探访了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疤——贵州兴义马岭河峡。
第三次来贵州是2014年,那一次是专程来看丹寨的蜡染。那一次不是年会,不是跟随,而是见我想见的物和人。那一次也是我第一次接触丹寨蜡染——一种苗族传承至今的,蓝白相间的民族手工艺,以及五彩斑斓的刺绣和纹饰。怎么会有人把图案画的这么美?这些绣娘没有学过设计,但是拿起蜡刀不用底稿,各个都是能工巧匠,将她们心中的图画跃然纸上。我被这种技艺深深地吸引和折服。那一程我们还去了石桥看古法造纸。
今年是2017年,是我第四次来贵州了。这一次目的地只是丹寨。三年时间,丹寨的变化很大,北京和凯里通了高铁,凯里和丹寨之间通了高速,从凯里驾车40分钟就能够到达丹寨。我想丹寨更大的亮点是建起了万达小镇。这个2017年7月对外开放的小镇集吃住体验娱乐于一体,临湖而建,既有自然风光,又有文化内容,落落大方地将丹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的展现了出来。而我此次的丹寨之行也意在着重考察和学习丹寨蜡染,走访蜡染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丹寨,原名八寨,位于贵州的东部,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部。东与雷山县接壤,南靠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内有苗族,回族,景颇族,水族等22个少数民族。而古法造纸、苗族蜡染、苗族锦鸡舞、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七个项目,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时光雕刻的美/拍摄于排莫村
为爬马郎坡做准备的演练/拍摄于排莫村
宁航蜡染的作品
年轻的传承人在传统上的创新
蜡染及编织技艺在服饰和家居上的应用
民间的竹篾编织
跟随年轻的一代传承人学习,在义苹和她妈妈的指导下,我也完成了最难的一个纹饰——千年窝妥纹的绘制,以此向民间智慧和手工艺致敬。
今早接到竹篾编织的老乡给我打来电话,其实我们只是在集市上遇到,留了他的电话,以备后用。我知道竹篾编织是他的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我告知他我已回到北京,记得他的电话,后续会跟他联系。其实做民族手工艺不仅仅是向民间的双手求智慧,向自然和朴素的生活求美,也是向勤劳的双手致敬和回馈。
记得之前有一段感触,是关于乡土的,如果乡土不在我们是谁?乡土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链接自然和日常生活的纽带,在自给自足的生命里探索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正如没有文字的苗族用歌声和蜡染以及刺绣的纹案记录自然、历史和他们对生活的所有想象。
感恩为此行付出的韦老师,潘老师,我的老同学,各位传承人。还有新认识的各位朋友。愿向各位学习到更多,比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