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十三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古之君子,民之行身先之,民之事身劳之;今之君子,却利用手中特权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声色犬马倒真是劳之无倦。)
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这段有个争议,就是最后那句话的意思,按世传版的说法,孔子的意思是举荐你熟悉的人,你不熟悉的人自有别人(熟悉他的人)举荐,成为众多任人唯亲者的借口,但按李零教授的说法,楚简版中诸字实为之者的误传,“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之者”,为并列关系,举荐你熟悉的、不熟悉的以及被别人忽略的人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赏罚不中,赏罚不中则百姓无所措手足。(名正言顺和手足无措的出处,故君子处事必先正其名。)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正名之后,人皆听其言,故不可胡言;言出之后,人皆观其行,故不可食言。 身居正位,说好了百花齐放,就不能再搞引蛇出洞。)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观下之民情,便知上所好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反之,可知政令不行的原因。)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既庶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富之然后教之,儒家养民之道,与法家的仓禀实而知礼节 同理;庶者众也,人口向来被各国奉为财富,今之计生,自毁干城,丧邦亡国莫过于此。)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于正人何?(枉己未有能直人者也。)
如知为君之难,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多难兴邦者君多难也,非国多难也。知为君之难,必战战兢兢,临深履薄,无一事之感忽。盖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
如其善者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其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为君难,为臣不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出处。)
叶公为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反之,贫者怨富者逃。)
无欲速,不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的出处。)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不是提倡大义灭亲么?很遗憾,孔子的观点是,你连亲都灭了,还谈什么义啊。集体大义灭亲的时代,必然也是礼崩乐坏的时代。)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最后一句大亮,戳穿多少遮羞布。)
子贡问曰:何如可以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成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keng)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孔子论士)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哉?(古今何异啊)
子曰:不占而已矣。(占,占卜。君子不占,处事但求无愧于心,若于自心无愧,何必求占;若问心有愧,求占何益?是以,不求诸鬼神,但求诸自心。)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谐不是一百个人发出一种声音,而是一百个人发出一百种声音,但是他们相互尊重彼此。)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恶者不恶,必有苟合之行;善者不好,必无可好之实。孔子是主张坚守善恶原则的,不要和稀泥,不做老好人、好好先生。)
君子易事而难悦也,悦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悦也,悦之虽不以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泰,自尊;骄,傲慢。)
刚毅木讷,近仁。(孔子就喜欢这样的。)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善人教民,七年则民可安居乐业,文修即成,始虑武备;而民知亲其上,故可以即戎。)
不以教民战,是谓弃之。(国富民强,则不可无国防;富民教民者,岂可不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