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还是补上这篇简单的回忆。
到上海的时候已经是快中午,一个人,背着十几块钱淘的双肩包,从2号线出来,一脸懵逼地跟着高德地图找预定好的青旅,在外滩,很棒的一家叫老船长的青旅,条件和遇见的人都特别棒。国际青旅,外国友人挺多,英语很重要X3。(这些人对我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动,想哪一天单独讲这个部分)。
很幸运,住在这个极其繁华的地方,就在我家万年历的图片上,东方明珠对面,每天可以听到那口钟整点的东方红报时,很旧又很新。当天下午,便出发了,去多伦路。公交去的时候,是路过外白渡桥的,有人在拍婚纱照,匆匆一瞥那些些许刻意的幸福感,还是会被感染, 觉得这个地方很有意义,后来给几个朋友写明信片就买的这个地方的。好多电视剧在那儿拍,当时有贪婪地多看两眼,觉得很适合夕阳和很长裙摆的婚纱。应该怎么拍都很美吧。哪怕矮胖地像我一样。
下车后,边跟着导航走,边和父亲视频了下,不知道为什么会想起这个画面,我们无论在哪里,都要让家里知道我此刻是安全的,最好,是灿烂的。多伦路上,人不多,造型简朴的黑色路灯灯柱相间而立,让人想起那已经消逝的久远年代。诸多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曾在这里聚首、呐喊、战斗。路边有很多铜像,厚重的瞬间就这样永恒了。挺好的。 印象中,有几家书店很有感觉,卖的都是很旧的书,书店老板很有脾气,修书人一辈子就守着这个小店,和魔都格格不入的小店。我举着自拍杆各种凹造型,试图拍一张很文艺的自拍,毕竟这条路上很适合这样,无奈穿着背带裤的我加上停不下来的表情,逗逼了一整条路。记得有一个铜像是几个人坐着讨论问题,留了一个空椅子应该是让人拍照吧,毫不犹豫坐上去之后,本能地讲了句“卧槽”,裤子就这么被上面的积水弄湿了。这时候,我想我错了,写得太迟了,怎么想都是这些不重要的琐碎,正常游记应该是细致地描述你看到的风景吧。
多伦路是L形的,走出去后找了一辆公交一下坐到了新世界那个大楼,这趟公交很有意思,语音提示一遍普通话,一遍英语,一遍上海话,那趟上面和两个本地阿姨交流,她俩彼此也不认识,但因为我一个问路的问题就争执了起来,她们有一种天然地优越感,换谁谁都这样吧。当时还路过大悦城上面的摩天轮,后来看《极限挑战》,才后知后觉这个地方我是路过的。下车后,和老司机们开了个视频,就在著名的新世界那两个楼下,很喜悦。
进了那个楼后电梯上就看到了杜莎夫人蜡像馆,尽管门票略贵,还是觉得这个误打误撞挺有缘分地,就去了,在这里,我一定要告诉各位,蜡像馆这类地方一定不要一个人去,幸亏我还有个自拍杆,你知道那种所有人都在互相拍照,只有你一个人想拍拍不到的感觉有多尴尬,毕竟,我的理解是,这个地方就是让人拍照的,而且,你看一个,就感觉世界上所有的蜡像馆不过如此。后来,看这些照片还是很有意思的。
这个楼,我没有逛,我不喜欢逛街,当然,也买不起,当然,总会买得起的。下去的电梯上认识了巩雷哥,就是这么奇妙,两个人都是一个人在转这个不适合一个人转的地方,结伴走起来很自然,后来,他们一家三口还去到了平遥。新世界出来就是南京路步行街,当时挺惊奇的,没想到又离青旅很近了,南京路步行街,很繁华,她繁华了很久了吧,当年火的店现在还在那条街上吗?我当时只想往前走,感觉那一整条街的灯没有一盏适合我。过了两个十字路口就再次回到了外滩,本来想坐船过去再上一下东方明珠的,后来觉得花销似乎有些紧张就放弃了,夜晚的魔都是很漂亮,每一个建筑都像童话里的城堡,大屏幕上循环放着“我爱魔都”, 来来往往,那么多人在这里拍照,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爱着这个城市和他们在这个城市的样子。
回到老船长发了些动态,耿博便联系我了,大美女是高中的临班同学,虽然从没想过叨扰同学,但带着几分盛情难却还是答应了,大学就很难再遇到这样的朋友了。。。相约第二天在人民广场相见后,当天很开心地睡了。相见后没有任何尴尬和不适应,真好。她说,这个地方我肯定喜欢。对的,我真的很喜欢,田子坊的每一家小店都很有性格,当然价格也很有性格,讲真,这里的明信片就差一点买不起了。当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印象很深的是气味店里的哥哥和一家分子料理店。后来吃的是一家香港风格的店,很好吃,但是当时手机意料中地坏了,没有留下图片,博菇凉一直把我送到火车站。
谢谢你不厌其烦地浏览到了这里,我想总有人会觉得我文笔大不如从前了,从前似乎一个流水账都能带点儿诗意,我知道,这对我是个警告。感谢遇见,感谢友谊,感谢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