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王小波先生的作品,从他嬉笑怒骂的杂文,到他傻里傻气的情书。《思维的乐趣》被收录在《沉默的大多数》里,看第一次无感,二次三次,总算能会心一笑,这个小老头,还是挺幽默的。
他在文章里,有个很有趣的比喻:
假如我全盘接受(别人所谓的高尚的思想),无异于请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到我脑袋里下单,而我总是不肯相信,自己的脖子上方,原来是长了一座鸡窝。
这段话让我联想挺多。21世纪不流行高尚这个词了,没有人会傻到以高尚标榜自己而去惹怒一大堆敲字不用负责的网民们。但是即使不再处于那些封杀思想的黑暗年代,也不会有人再左手“小红书”右手鞭子地给你洗脑。网络年代的我们也有个思想上的致命伤:
误把对别人观点的认同当作自己的想法。用王先生的话风描述一下,大概就是脑袋里装满了别人下的纯正天然无污染的鸡蛋,还挺开心地觉得那就是自己产的啊!
打个比方,去年网路上闹得挺火的林丹或者陈思成出轨事件。咪蒙跟写了好几篇文章,基调是呼吁女权的。我认认真真读了几遍,觉得作为一个脑门上标明“仇视渣男!女人们加油啊!”的网红来说,这样的立场是没有问题的。文章也有理有据有煽动性,完全符合一个内容型网红的运营标准。
搞笑的是,和一个同事闲聊时,她情绪激昂,左一句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右一句直男癌都应该去死好么,引用的全是咪蒙原句。我当时就乐了,你一个家庭幸福美满,老公二十四孝的人嚎什么直男癌啊?只是碍于情面,我还得不住点头,嗯,你说得真好!
我想起自己五岁时,为了在长辈面前露个脸,死记硬背些文绉绉的唐诗宋词,结果有次遇上个不识趣的,还要考考我“落霞与孤鹜齐飞”是个什么意思。我红着脸憋了老半天,叽叽歪歪答了句落霞和孤鹜一起飞的意思吧?
没想到过了十几年,还能遇到个和五岁的自己一样孩子气的同事。不过还好,我不是那个不识趣的亲戚,也没王先生那么犀利,把“希望使自己看上去比实际要好”的行为,都归为虚伪。
只是话说回来,在哪个年代,有质量的思想都是稀缺物吧。死记硬背容易,复述别人的观点也容易,有理有据有立场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太难。
这就很容易想到写作上去了。写作是种很好的输出渠道,能帮助你把“别人家的鸡蛋”,转化培养成“自己下蛋”的能力。
打个比方,逻辑思维最近在推广它的App,软文中提到的一个重点是,我们应该跟人学习,跟牛人学习,多听听他们的想法,才能确保高效地学习。我并不是反对和牛人学习这件事,相反我是很排斥闭门造车的。只是身边似乎有种很奇怪的风气,好像自己听到了某种想法某个知识,那个知识就真是你的了。
恕我直言,成为学习上的差生,只是因为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在学,但是没有动脑子。在输入,但是没有输出。我们太过于强调知识的输入,要找名师,要好的资源,要舒服的氛围。这些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当年同一个老师能教出清华北大也能教出野鸡大学都考不上的学生勒。知识也好,个人思想也罢,没有输出渠道,永远都只是“外来的鸡蛋”,没法增长你自身的产出能力。
文末,想多扯一句。写东西,除了是输出渠道,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创造过程。不管什么时候,自己能创造些好东西出来,那种成就感,都是无法言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