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哪个行业最有故事,法律行业或许可以当仁不让地称第一了。
作为一个法学院走出来的人,回想一下我们每一次的同学聚会,各种法律职业人士的见闻吐槽,堪称一场故事大会。深刻者如霍姆斯所说,任何职业都不能像法律那样给予如此开阔的眼界,去感受人类灵魂内在的力量,去深刻体验生命的激流。它能够让它的从业者以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去分享生命的情感、奋斗、失望和凯旋。通俗者如身边的某同学所言,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法律圈有着编剧想破头都难以想到的现实。
《羁鸟:在法律的边缘》这部小说便讲述了一个关于法律圈的曲折动人的故事。作者包益林,是一位公司律师,一位有着文艺青年气质的法律人。作者的知识结构和个性特点,使得相比常见的法律人写的办案手记,或外行写的四处漏风的法律行业故事,这部小说难能可贵地实现了创作上有行业专业基础,阅读上毫无专业壁垒。故事中涉及的法律内容,很严谨、专业,整体叙事中却没有一丝艰涩,非常巧妙地兼顾了避免bug(漏洞)的专业性和追求审美的文学性。
一、永不过时的主题——人性
在《罪与罚》的序言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诉讼案件中藏着一切的人性。也许作者深谙于此,本书表面上是一起股权案件的峰回路转和各种利益纠葛。冰山之下,是大学生、律师、法官与商人,各种群体在理想、爱情、操守、欲望、利益和权力中的找寻与博弈。围绕诉讼案件徐徐展开,案件的推进和发展如同剥洋葱般,一层一层地渐次为我们刻画出各种人物的个性、心理和抉择,展现出法律行业真实生态的画卷,不动声色地触动我们思考人生的真谛。
作为现实题材的小说,它是讲故事,更是生活的比喻。它很真实,但不是纯粹的事实,也不完全是想象力的产物。我理解它更像是一种载体,承载着现实世界里被忽视的自觉的追寻。正如封面上的那句:“我相信灵魂里的躁动与不甘,终将要寻找出口,难以阻挡。我会永远记得洁净的空气、孤独、面包和良药。”
二、饱满的人物塑造
讲好一个故事,在初始时需要设计人物的身份,这是人物生长的基本土壤,也是牵引情节起转承合的关键。据说,精彩故事的共性是,人物在小说初始和结尾时,会经历一些心理上的、价值观上的冲击或改变。例如郭靖,在开篇是庸庸碌碌,胸无大志,到结尾就要坚韧不拔,气壮山河;例如杨过,在开篇时年少轻狂,江湖浪荡,到了结尾就得让他沉静稳重,看破红尘……
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契合了这个“精彩”的共性。充满朝气、拥有青春,颜值与才华并举,努力与智慧在线的人;吊儿郎当,玩世不恭,不学无术,却又有自知之明,坦率真实的人;看似站在塔尖,骄傲的,充满精英气质,却对生活职场皆是困惑的人;不钻营不升官不发财坚持操守,又遇到诱惑的人;学院派、严谨认真,有着法治理想,又面临人情裹挟的人;关心仕途胜于关于公正,将法律玩弄于股掌之中,机关算尽的人;心怀学术理想,向现实妥协抑或坚持理想,犹豫何去何从的人;豁达通透,对事情举重若轻的人;历经浮沉起伏,在追求财富中混沌、迷失的人……
曲终人散时,他们的命运如何?结局似在情理之中,却在意料之外。每个人物似乎可以自己作出选择,但在情节推进中又似乎别无选择,这种压力之下的抉择,引起我们深深的共鸣,许多个瞬间,都让人怀疑原型就在身边。
三、 讲故事的功力
法律圈有着丰富的创作素材,不少法律圈人士曾跃跃欲试想要写小说,不过真正成书的凤毛麟角。因为小说是一个最难驾驭的题材。尤其写法律行业小说,要谋篇布局,要讲好故事,要有逻辑性、专业性、文学性,甚至还要拿捏好导向性。这有点像杂技中那种“接抛球”的技艺:只有两只手,却需要不断地接住空中抛起的数只球,要保持每一只都不要掉到地上,且还要可观赏,满足审美要求。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讲故事上,作者使用了一种在时间穿梭中连接情节的独特方式,本来我猜想这对于非职业小说家的作者来说,也许也是给自己的创作留下的提示和标记。因为如果不看文中的日期,也丝毫不影响理解这个故事。但是,当我注意到开篇和结尾的日期其实只有两天之隔,而故事中的人物已经经历了改变命运性的抉择,我相信这种方式或许是作者有意为之,且此中定有深意。
四、开放寓意的书名
这部小说书名叫做《羁鸟》,应该是有一定寓意吧,我试图在书的序言或简介中寻找蛛丝马迹,但是并没有找到。没有揭示,就变成了开放性的了。不知作者出于什么考虑,也不知和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中的“羁鸟恋旧林”)有没有关系。没有标准答案,那么“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掩卷之后,曾有一念:“羁鸟”也许并非天然地联系着藩篱和束缚,反而是规则和底线。
无论在法律圈,还是其他“任何圈”,无论在小说的情节里,还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中,常常深感困住我们的东西,也许并非是一定要冲破的。生活在别处,是一种诱惑;心安即归处,反而是一种自在。这也是开放性的书名带来生活辩证法的启示。
非常欣喜读到这样一本缓缓流淌、引人思考、打动人心的故事,也非常期待更多的法律人创作更多的关于法律圈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