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就好像是衣服里裹着的肌肉,肌肉里包着的骨头。
想要找到骨架,首先就要明白书是怎么产生的?从书的结构来看,“书”是特别有技巧的人所做的成品。从书的内容来看,“书”是作者的经验分享。
所以,读书,不仅仅读故事,更是在读一个人,与作者交流。
评价一本书好或者不好,这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讨论。书本身不存在赞成与反对,只有喜欢与不喜欢。作者的观点恰好和你不谋而合,那么,这本书与你而言就是一本好书。同样,对于一本书,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年龄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可能以前读不下去的坚硬晦涩的书现在竟成了手不释卷的宝贝。心境不同,阅历不同,喜好自然不同。究其根源,不过是与书与作者的缘分罢了,恰巧在恰当的时间遇到合意的书,不过是一番美意。
如果手中恰巧有一本书,就当是一种缘分,阅读一个故事,就让这故事在我们身上发生活动,让故事贯穿我们,打开心灵接纳它。
其次,找到阅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一般而言,读书对于我们有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增强我们的资讯及洞察力,娱乐。另一方面:增强我们的理解能力。
1.娱乐,增强资讯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发现。阅读不仅仅是读一本书,比如读一篇文章,看一页报纸,浏览网页都可以称之为阅读。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推送的消息,明星娱乐,奇葩异事,新闻简讯时时刻刻充斥着我们,这些碎片化阅读,不停的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增强生活常识。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2.增强理解力
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希腊人,对那些读书甚多却不知思考的人有另外一种称呼“半瓶醋”,是指集阅读与愚蠢于一身的人。阅读本身是一种被指导性学习,读书时会得到极大的快感,但如果不深入思考,似乎阅读就成了无法消化的石子。俗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不经过训练有素的分析,那么读书再多,也不过是一个又一个别人的故事,别人的思想。那么,如何去阅读一本书呢?
首先,在思想上要提醒自己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 其次,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学会提问题。四个主要问题:
1.这本书再讲什么。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这本书。就是粗读略读,看书名―看目录―看序言―看书的最后两三页。这时大脑里形成一个大纲,哦,这本书原来再讲这么一个故事。 其次根据对这本书粗浅的了解,判断一下是该慢读还是速读。 慢读细读,保持清醒的状态,找一个舒适的地方,静下心来阅读。 速读,这里又一个小技巧,对于人类而言,大脑的运作速度远远快于眼睛所带来的讯息。所以说,跟着脑部运作的快速读阅读而不是跟着眼部的慢速度阅读。用手指加快手的速读使眼睛被迫跟上提高眼睛的阅读速读。 但这个前提必须保证自己是在清醒状态,集中精神,全心全意阅读。
2.这本书的主题主旨是什么。建议初次练习者,最好准备纸和笔。看过目录之后对于本一小结做出自己的归纳分析。进而整本书采用这种办法,最后形成大纲。这是建议初次使用这种办法,此外,不是所有的书籍都需使用,只是通过第一部自己通过大脑归类之后做出的细读类的书籍。但是通过这种办法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如果有时间,可以经常使用这种办法。
3.有道理吗?我的理解更多的是,这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阅读可以培养人的独立性格,一方面提现在这个问题上,不是人云亦云,看这个观点,嗯,好像说的还不错。看那个观点,好像也还是不错的。如果一直这样的话,很难有自己的想法,所以通过第二步,列出大纲,基本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侦探,随时保持敏感。阅读一本书:你与作者之间的对话。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从这本书中我得到了什么,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有什么发现,形成你自己的经验。大致而言,书又有两个分类:实用性,理论性。实用性更多告诉你该怎么去做,但归根接底必须变成行动才真正有所收获。理论性,我自己更多的理解是专业类书籍。思考的是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除了作者所给我的他的经验之外,我自己从里面得到了什么。
读书,最好能够在慢慢总结过程中学会用更短的语言表达清楚作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