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让我学会慢慢地"按部就班"的看书,不再像以前那样先挑喜欢的篇章阅读。今天顺其自然的读到三毛的《温柔的夜》这本书中最期待的一篇——温柔的夜。
三毛说:"幻想中的事情和实际上的一切会相去那么遥远。"
本以为这篇会是描写优美且略带忧伤夜色的文章,殊不知实际大相径庭。她写的是一个被形容成"薄如纸片的笨拙稻草人",为能漂洋过海回家,向三毛乞讨两百块船票钱的故事。
三毛开始像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一样,戴了有色眼镜似得打量眼前人,用戒备怀疑的心理揣摩他的心思。几番周折之后,终于拗不过"稻草人"的坚持和自己善良的心而借了他钱。
一个平凡的故事,一样的鞭笞着我的心。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周末一个人独自看家,一个妇女来我家乞讨,同情心大发的我毫不犹豫的给了她盛了一大瓢面粉。她见我如此"大方",随即出门喊进她的两个同伴。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我忍着一点心疼又给了她们两瓢面。
但是,我仍为自己的"善举"而感到兴奋,期待妈妈回家时的赞许。没想到妈妈回来后,没等我开口,就劈头盖脸骂了我一顿,说我傻,说她们都是骗子~我顿时语塞住,勺热感从脸一直蔓延到心底。到现在,一看到乞讨的人都心有余悸。
后来,通过各种媒介知道了很多人都"组团乞讨",收入不菲,更有甚者其奢侈的消费让人瞠目结舌。于是,每每遇到乞讨的人更是避而远之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报纸上登了一则大概是"因贫困,考上大学不得辍学"的文章,我呆住了,因为主人公竟是我昔日同窗!对于文章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只可惜,我当时没有钱,要不一定会帮她的。
社会上的事情鱼龙混杂,娱乐圈的各种铺天新闻也是风生水起,我们无法去辨别是非真假。大都扮演的是吃瓜群众,当做闲聊时的谈资罢了。
某天,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妪,拿着一个大号的饮料瓶来店里讨水喝。身上所散发出的臭臭的气味,令正在吃饭的客人老远就皱眉掩鼻。给她装满水后,她"顺便"到厨房窥探,又讨了些许剩菜。
就在她往讨满馒头的布袋里弯腰放菜时,不到两周岁小儿子不知从何处跑来,好奇的凑近看着老妪满满的布袋。天真纯净的眼神竟丝毫没有掺杂半点厌恶。
望着颤颤巍巍边走着边连连说着"谢谢大妹子",渐行渐远的老妪,一种莫名的情愫涌上心头。我幻想能像小说里写的那样,尾随她去,探究一个或许悲情的故事。然后,欣然的发现她是正如三毛所说的"真正需要帮助的灵魂"。
夜,像一张毯子,温柔地像我覆盖上来。
当真,朦胧的夜色能掩盖一切?比方说"荒凉的人心。"
一个馒头、一点剩菜、几块钱、……
其实真的算不了什么,不需要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是什么心安理得的借口,更不是任何情绪上的负担,什么真假是非曲直,你自会有双明亮的眼睛判断!只是你愿意"给",有人愿意"收",如此自然,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