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理性派,我经常遇到过这些苦恼:
在工作中有话直说却被认为不讲情面,被同事误解;
换成委婉的表述,却又显得过于软弱而达不到目标;
因为观点不一致引起争论后无法控制情绪,导致不欢而散;
不知道应该如何维护亲人、同事、朋友关系,充满挫败感。
不善沟通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磕磕绊绊,幸好,我及时遇到了《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5版》。
《沟通的艺术》是美国的权威沟通教材。整本书有500页,尽管有心理准备,刚拿到书时看看厚厚的一大本还是让我颇感意外。但是,它畅销40年,再版15次的战绩仍然让我充满了期待。不同于许多侧重讲授沟通技巧的作品,这本书通过引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全面讲述了人们在沟通过程中需要了解的理论知识,为我们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多部美剧、电影、真人秀分析,帮助我们认识到沟通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沟通的艺术》作者之一罗纳德.B.阿德勒以沟通协作为专业,他共著有六本沟通领域的书,主题涵盖商务沟通、公共演讲、小团体沟通、独断力和社交技巧。同时,他还帮助专业和商务人士改善职场人际沟通技巧。罗纳德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这本书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沟通实操方法。另一位作者拉塞尔.F.普罗科特是北肯塔基大学教授,他与阿德勒在一次沟通学会议上相识,之后两人合作出版了多本关于沟通的教材。拉塞尔教授的学术背景,为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底蕴。
全书从三个部分——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分别阐释了与沟通者自我相关的沟通要素,如知觉、情绪等;沟通者之外信息的传递和接收,如语言、非语言、倾听等;沟通者之间的关系演变等对沟通的影响。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有这么几点:
1. 高自尊能够让沟通进入良性循环。
2. 情绪来源于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我们要对自己的感觉负责。
3. 错误的倾听反应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4. 爱有五种语言,我们感觉不到被爱可能只是因为使用了不同的爱的语言。
1. 高自尊能够让沟通进入良性循环。
在日常沟通时,不经意间表露出来的动作能够反映我们的自尊水平,而自尊水平则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看法,进而影响沟通的效果。想象一下,一个人说话时底气不足,“嗯”“啊”不断,而另一个沉稳自信,吐字清晰流利,我们是不是更喜欢跟后者说话,更容易答应后者的要求。
所以,如果在沟通前做好足够的准备,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表现出足够的自尊和自信,这样我们就会有更大的可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比如,在参加面试前,我们不要想“我很紧张,万一面试失败了怎么办”,而要想“我的能力与公司的要求很匹配,我就是他们想要的人才”。怀着这种积极的心态,面试的成功率会高很多。同时,正面的沟通结果能进一步强化我们的自尊,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2. 情绪来源于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我们要对自己的感觉负责。
不久前,在湖南卫视的《少年说》节目中,关于“别人家的孩子”引起了热议。袁璟颐是一名初一学生,平时妈妈总拿她与“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的学霸闺蜜做比较,不管袁璟颐如何努力,妈妈还是说她成绩差,几乎不给她正面鼓励。袁璟颐哭诉道:“为什么我一直在努力,你就从来没有看到过?”面对这种指责,妈妈并不退让,反而继续当众批评教育。最后女儿忍无可忍,选择转身离开,中断了沟通。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两个人在沟通时坚持自己的观点,最后情绪爆发,沟通陷入僵局。
《沟通的艺术》中提到,“大部分的人会因评判性的言语而感到生气,因为他们倾向于将其解释为缺乏尊重的结果。”根据这个理论,我们不难看出,节目中的女儿和妈妈都受到了对方的指责,因此,她们都感到了不受尊重,才导致了生气和冲突。
其实,袁璟颐面对的与妈妈沟通的苦恼或许有办法缓解。《沟通的艺术》告诉我们,我们要对自己的感觉负责,因为“不是某件事情使人感觉糟糕,而是我们对这些事件所抱持的信念让我们感到难过”。袁璟颐的伤心、愤怒、沮丧是因为她把妈妈的话解释为“从来看不到自己的努力”以及对自己的否定。如果她能掌握书中对行为进行“重新评估”的方法,也许能得出不同的情绪反应。”
什么是“重新评估”呢?它是指重新思考富于情绪化的事件的意义。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认为,改变对一件事的诠释会影响他感受这件事的方式。袁璟颐的苦恼在于自己的努力不被认可,她把问题聚焦在自己身上。如果她换个角度看待妈妈的责难,意识到妈妈总打击自己是因为妈妈太过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话语能够激励女儿上进,却不知道其实自己采取了错误的方法。这是妈妈的问题,因为她没有掌握正确的激励方式。自己应该对妈妈表示同情。如果袁璟颐这样考虑这件事情,她的情绪或许能够得到缓解,进而她们的关系和沟通也有可能得到改善。
3. 错误的倾听反应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有一次,我上小学的表弟小敏有一次在家中闷闷不乐,怎么逗他都没用,后来阿姨了解到,原因是小敏的同学开生日会没有邀请他参加。为了安慰小敏,阿姨说:“不就是一个生日会嘛,别难过啦,明天起来你就忘了。”这是我们常听到的安慰语,听起来很正常对不对?但是《沟通的艺术》告诉我们,这句话至少存在3个问题:
首先,“不就是一个生日会嘛”这句话把生日会的重要性看轻了。显然,这个生日会在小表弟的心目中是很有分量的,他认为这不只是一个生日聚会“而已”。
其次,“别难过啦”这是安慰人常用的话语,但是,这个建议几乎是没用的。相反,它还暗示了他难过的感觉是错误的、不应该的。有学者将无效的安慰称之为“冷安慰”。冷安慰不但起不到安慰的作用,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
再次,即使明天起来我真的就忘了,但是我现在很难过。所以“明天起来你就忘了”这句话也提供不了多少安慰。
表弟小敏遇到的问题其实就是倾听的问题。阿姨听到了他的苦恼,但是并没能理解他,从而也没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应。所以这属于无效倾听。
对于无效倾听的问题,作者提出了4个具体做法,分别是少说话、集中注意力、不过早评判以及找出谈话的重点。简单来说,就是要耐心而认真地等待对方把话说完。
4. 爱有五种语言,我们感觉不到被爱可能只是因为使用了不同的爱的语言。
我们习惯如何对亲人、伴侣、朋友表达爱和友情呢?也许有人习惯送礼物,而有人习惯通过各种行动,比如帮忙做家务、身体接触、共度美好时光等。那我们是不是偶尔会抱怨我们付出的爱没有回报,或者对方没有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来答复自己?
习惯送礼物的人,通常也希望收到对方的礼物作为回应。礼物并不一定要很贵重,但要能看出心意。习惯通过各种行动的人,也通常希望对方用同样的行为来对待自己。一旦我们没有从对方接收到自己所期待的回应,就可能认为自己在这段关系中感觉没有受到重视,或者感觉不到被爱,此时双方的关系就可能会出现裂痕。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沟通的艺术》告诉我们,因为我们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爱有五种语言,分别是:肯定的语言、有品质的时间、礼物、服务行为、身体接触。我们大都从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学到了爱的语言,然后沿用了这种给予和接受情感的方式。所以,每个人对爱的理解可能并不一样。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所偏爱的爱的语言也是对方所喜欢的,在传达爱意时就会如同鸡同鸭讲,这样就容易出现沟通问题,进而影响与亲人、伴侣和朋友的关系。
不过好消息是,在我们了解了爱的五种语言之后,我们就可以学习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让误会得以消减。
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紧密,沟通途径越来越多样的今天,沟通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过: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我想,这四个问题值得每个人都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