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从教的第五个年头,提到备课,我习惯性的总是先打开课本读一遍,过过生字词,再在优教通或者希沃上找课件七拼八凑,最多看看教学设计,再不然就是观摩名师的课堂实录,就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可以上课了!
外出培训总是很惊奇那些语文大家同样一节课怎么讲得如此别出心裁,抑或是深入浅出,看似平淡无奇却处处切中文章要害,不懂?疑惑?困惑多了也不知道看书找答案(那时候身边也很少有人看),就得过且过吧!大家不都一样吗?
后来到了一所私立学校,竞争环境十分激烈,除却了很多繁杂的事务,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课堂、钻研教材。无非就是成绩吧,为了帮学生应试,总结出文言文要点一二三四五,古诗词鉴赏一二三,现代文讲套路,作文要求多背……短时间内我所带的班级成绩还算不错,有一段时间还颇为自得其乐,可,偶尔我会困惑,《雨的四季》如此美,作为略读课文我就只是让学生学习下生字词吗?不去想想刘湛秋老师是怎么写出来的?太没趣味了!但是,考试要赶课,于是,等考完试再说吧!结果是考完这次,还有下次考试,以至于又错过了冰心先生的《荷叶母亲》……语文课?读背课?共品语文还是共赴考场?
现在想想,我真是对不起我教过的学生啊!吴松超老师说的文本解读我从未尝试过,我胆怯了!选课都是艰难的,我行不行?抛开过去的二手备课方式,能不能做到写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不再犹豫,备课、上课都是与作者穿越时空的对话!
今天开始备《植树的牧羊人》,左思右想用笨办法,到学校拿回课本,一遍遍看,看什么是关键。部编版教材编写意图很明确,怎么教?教材上讲的很清楚。上册的书虽是教过但很多都忘了。虽是备一课,但得看整本,这一课处在第几单元第几课,学生前面学的怎样?学了什么,与后面的章节是否有连贯性都要考虑。
这样翻翻翻,搞清楚了《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属于精读课,体裁是小说,单元导读告诉我从第三、四、五单元都要求学生采用默读,但具体要求却不一样,第四单元是学会圈点勾画,找到关键句等。
接着,读课文,我也采用默读,读了几遍后,想着有声的会不会激发更多的想象呢!幸运的网上找到cctv官方的朗读,听着听着我似乎是睡着了,眯起眼睛,听到第二段,文中“一片荒漠,干涸的土地……我打消了在这儿过夜的念头。”(背景设置)我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仿佛深身处在普罗旺斯的那片荒原,那样极度恶劣的条件下,如果我是文中的“我”,我也一分钟都不想在这儿呆着,毕竟我是来旅游的,可不是来找罪受的。“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主人公登场),牧羊人此时出现就是希望,文中说:“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铺垫来了),这就大大引发了“我”的好奇心,接着文中又对牧羊人的居住环境进行一番描写,一个洁净的牧羊人,给人印象极佳,尤其是细节描写“挑橡子”,都说认真的男人最有魅力,我觉得我无法抵抗这样的人,好奇他接下来要做什么(埋伏笔)果然没让人失望,原本不打算过夜的,我想文中的“我”因着跟我同样的好奇吧,他不仅在这里过夜了,还申请再住一天,他甚至跟随着牧羊人来到了植树的地方,问了我想问的所有问题,“这是你的地吗?那是谁的?”一问一答间,那个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牧羊人形象已经在我心里立体起来了。
可是心里的疑问更多了呀!牧羊人是谁?他为什么在这里独自种树呢?他没有亲人朋友吗?文中11自然段是个令人悲伤的段落,我看到了一个人到中年,痛失亲人,世界很大,他却没有家,只有孤独一人,他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挣扎,最终选择了种树度过余生呢?与动植物为伴,树能活很久,至少比人的寿命长,他不会让承受失去的痛苦——哭吧!牧羊人!
六年过去了,文中“我”经历了残酷的战乱,内心千疮百孔,记起了那个能够让他平静下来的牧羊人(文中第8自然段提到“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前去探望,大大的惊喜呀,牧羊人不放羊了原因是羊吃树苗,改养蜜蜂了,文中虽然没说有花,可有蜜蜂了花还会远吗?希望,又是希望呀!牧羊人身体很硬朗,因为他的希望成了现实呀!树都长高了,十年前栽种的橡树已成林,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棵棵白桦树,牧羊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就像养育着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内心的欢愉,他也不老!文中“我”更是大大的吃惊,联系自己的经历,又大大赞叹“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最后更是感慨再也不用担心没水喝了,因为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有了“溪水”,牧羊人了不起,是奇迹呀!
19、20段是小说完美的结局,由于牧羊人半生的辛劳付出,自身得善果。(并非一开始设想的孤独终老)荒漠变绿洲,上天才能做到的事儿,一位平凡的老人却做到了!梦想照进现实,这是《植树的牧羊人》魅力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