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
殷周之际,太王有三子,太伯、虞伯、王季
太王:姬姓,名亶(dǎn),又称周太王,上古周氏族的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
王季(季历,姬姓,名历,季是排行),西伯(周文王)的父亲。
姬昌,姬昌,太王之孙,季厉之子,姬发(周武王)的父亲。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称王后为周文王。
姬发(周武王),文王第二子,三子 管叔,四子 周公,五子 蔡叔,八子 霍叔;
三监之乱
周王朝建立后,为防止武庚(商纣王帝辛之子)叛乱,在商都城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三监)以监视武庚;
周武王灭商后二年崩,传位于成王,周公摄政代理;后三监受武庚挑拨离间,联合攻打周成王。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
兴灭继绝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虽然商已覆灭,又有了武庚的叛乱,但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在公元前1036年封商纣王兄长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建立宋国。
春秋时期宋国宋襄公(春秋五霸之一)帮助齐国复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又被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瓜分了国土。
西周分封
周朝第一次封建是武王,第二次封建是周公分封宗戚并兴灭国继绝世,于是周朝以德治天下,有八百年历史;
商虽被灭,但让其留有,并封商于商丘;
周公重立安阳为卫国,封九弟康叔于卫;
周公其子封于曲阜(山东)。
武王之岳父姜太公封于临淄(山东淄博)即齐国;
在太行山附近封晋国(山西);
在汉水、淮水之间封申、吕两国;
商丘周围封吴国、蔡国;
东周
公元前前771年,犬戎(陕、甘一带的古代部落)攻入西周都城镐京(西安),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之后其子周平王继位后为躲避犬戎的侵袭,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将都城东迁到洛阳,处黄河以东,故称为东周;
戎狄: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更北的地方及其西北地区.
春秋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五霸
对于春秋五霸历史也出现过很多说法,以《史记索隐》、《寻子 王霸》最具代表性。
《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四夷内侵
西周失败后,各诸侯国相互吞并,内️篡位弑君,外有国与国的吞并,外族人趁机攻入城内,与华夏共同生活在城内,称为四夷内侵。
四夷,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外族。
尊王攘夷
以避免各国的相互吞并,使内乱减少,于是有的诸侯国崛起后开始开始主张仍然尊周为天子,使得多国安定后,在解决外族入侵之乱。当时的口号便是“尊王攘夷”。
代表人物:齐桓公之相,管仲。
齐桓公
齐桓公任用管仲后,管仲发明了“尊王攘夷”,齐国助卫国驱逐戎狄,以复卫国;与此同时,南部楚国仍旧吞并小国,不入驱逐外族入侵的联盟。
当时的齐国北抗击外族,南伐楚国,在当时是算事中原第一霸主。
齐国,周公分封时,周武王岳父姜太公的诸侯国,位于山东淄博;
卫国:周公分封时,其九弟康叔的诸侯国,位于安阳。
晋文公
齐桓公死后,晋文公继续推行尊王攘夷。晋文公,还是姓姬,叫重耳,是继齐桓公后,第二个崛起的诸侯国。当时两大阵营分别是 晋国、楚国。后晋楚联合各国举行弭兵大会才平息了两个之争。
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
晋文公继位之前曾逃亡在楚国参与楚会谈,对楚王说到“晋有之物楚均有,以何来报答呢?我遇楚军且退三十里,三天让三次,第四天不退了。”后来楚让其返国,当上国君后,则在晋楚作战时,遵守承诺令军队先退避三舍,楚军以为对方害怕了,于是追击,利用了骄兵必败且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战胜楚军。这也就是历史上的“:城濮之战”
战国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历史版本也很多,主要以一些事件做为分界标志;
春秋如何转变成战国?起初大国并吞小国或弱国,后来不能吞并了,就有了战国七雄。
晋楚之争平息后,后来吴国开始攻打楚国,楚国则专注于对付吴国,晋国则忙于应付内事,于春秋晚年,公元前376年,晋八世分成三国,赵,魏、韩。则从此进入战国。
战国七(九)雄
战国经历240年,由春秋时期十二诸侯演变到七雄;战国前中期是有九雄的,随着宋国(商传下)、中山国被灭,就只剩下了7个。根据《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齐宣王当时想统一天下,孟子在游说齐宣王之时,劝其不要做楚,天下方千里者九,以一败八是不可能的。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鲜虞部落,战国时期先后被魏国、赵国灭亡。
宋国在春秋时期还是很强大的,当时的春秋五霸之一,齐国内乱时是在宋襄公的帮助下得以复国。战国时(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宋国,瓜分了宋国土地。
十二诸侯:鲁、齐、 晋、 秦、楚 、宋、卫、陈、蔡、曹、郑、燕十二个诸侯国。
战国七雄:秦、楚、齐、燕、韩、赵、魏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孟子.梁惠王上》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战国时期所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其中,两个关键人物,也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苏秦、张仪;
秦的方位在西,其他六国方位在秦以东,因此由公孙衍发起合纵策略,由苏秦各国由说以推动各国抗秦,恰好六国土地又南北相连,所以成为“合纵”;后来,秦国又以西向东与各诸侯国结交,以促使各国侍奉秦从而拥有一个强大的靠山。
简而言之,合纵就是联合弱国共同抵抗强国,以免被兼并;连横就是弱国侍奉一个强国作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虽然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靠利益驱使,以保全自己为前提趁机获取利益。
大国不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说到底,这还要看大国的态度。
苏秦
苏秦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后来组建合纵联盟;还有一位就是 公孙衍 也是“合纵”的提倡者;
张仪
张仪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当时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便是公孙衍。
战国后期
秦昭王,芈八子的儿子,推行“远交近攻”策略,暂不管远处的燕,稳住楚、魏两国的同时,优先灭了距离最近,国力最弱的的韩、赵两国,因此也顺势破坏了各国的“合纵”,从而削弱各国的力量。
芈八子:宣太后,中国第一位太后。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六国统一,战国时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