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些无意识的现象说起家庭教育。
一辆公交车上,一个5岁男孩,一次次哭喊着扑向妈妈,妈妈或许是因为孩子不听话,觉得丢脸了,把孩子推开,孩子又惊恐地扑过去;一个男孩回忆他的军人母亲,小时候,如果不服从管理,妈妈就不让他吃饭,最长一次甚至两天不吃饭;一个初一的男孩在家里打游戏,两个彪形大汉来敲门,把他带到了戒网瘾学校,孩子遭到严厉的指责,甚至是打骂,孩子一次次想让爸爸带他回家,可是一次次失望;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因为字写的不好,被妈妈用尺子打手,妈妈心里难道不痛吗?一个湖北的孩子因为不听话,妈妈就打嘴,孩子说,能不能不打嘴,同学们见了会问,妈妈难道真的不心疼吗?一个高中生说:“老师,你不要劝我妈妈去学习了,我相信妈妈是爱我的,但我不相信他们还有能力爱我”。
每每想起这些案例,心里就隐隐作痛,作为一个家庭教育者,我觉得有责任搞明白,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些现象的发生。亲子之间的冲突和相互伤害,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是家长能力不足吗?可现实生活中,文化水平低的人,一样可以把孩子培养的很优秀,而有些学历高的父母,却在折磨孩子。我想,一定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孩子每天在我们身边,我们却看不见孩子,看不见孩子的心灵,看不见孩子的感受,看不见孩子的需要,看不见孩子的生长过程,看不见孩子社会化发展内隐的动力,导致父母胡作非为,导致那么多的人间惨剧。
我们要创造性地解决子女教育问题,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要真正地解决问题,必须创造性地看见孩子。
从哪看见?需要把一个概念引入家庭教育里边,那就是——博弈,“博弈”的原意是下棋,双方用棋子在棋盘上厮杀。家庭教育里的博弈是指父母、孩子、学校、社会之间,一个“相爱相杀”的过程,一个各方权利和利益相互平衡的过程,我们从这里进去,在这个维度,在这个视角看孩子,会有不同的收获。
我第一次看爸爸跟爷爷下象棋,他俩下得兴高采烈,完了还互相评论、吹捧一番,我就也想学下棋,感觉到下棋里边有博弈的乐趣。我后来下围棋,对博弈有了深刻的理解。双方在厮杀的时候,你来我往,攻城略地,结束后互相讨论一番,感觉谁也没输,大家享受的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博弈”的概念后来被引申到社会学、经济学的范畴,它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弈的双方或者多方,必须按一定的规则,在能选择的空间内,使用相应的策略,从中获益的过程。博弈的双方或者多方,依赖自己的背景知识,选择自己想要的目的,并承担自己选择的结果。
如果把亲子之间看成博弈,大家需要依赖自己的背景知识,在规则范围内,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爱孩子,用什么样的策略达成目的,找到需求的事物和目标,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孩子在“写作业”和“玩游戏”之间选择玩游戏,而爸妈希望孩子写作业,爸妈能在哪些合理的规则范围内,育人规律下,选择合适的策略,采取哪些行动,这都是博弈的艺术。
在这个博弈过程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性博弈,一种是非合作性博弈。非合作性博弈是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不考虑对方的利益,满足自己利益需要为最大化目标。合作性博弈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出发,与对弈的对方或者多方达成协议或者联盟,结果是对所有人都有利。家庭教育是合作性博弈还是非合作性博弈,是我们能否创造性思考切入的地方。
举一个例子,一个孩子早晨起床很费劲,需要妈妈多次喊他,喊多了他又很恼火,妈妈也很委屈。妈妈的立场是叫孩子按时起床去上学,而孩子的立场是忠于自己的感受,想多睡一会,学校的立场是不能迟到,因为学校有制度。后来妈妈想到了一个主意,既能让孩子起床,还不使孩子烦她,这样就是合作性博弈。妈妈跟孩子约定,早晨起床时,妈妈喊一次,如果孩子起不来,每延误5分钟,妈妈就亲孩子一口。孩子说自己都这么大了,妈妈不能亲了,妈妈说要借着这个机会,多亲一下,要不等孩子长大了,妈妈就够不着了。用亲一口的方式提醒孩子,这是博弈的策略。这个做法效果惊人,孩子起床铃声一响就起来了,温柔的约定产生了巨大的力量,这是合作性博弈。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与孩子和学校达成联盟,对所有人有利,因为妈妈看见了孩子的需要和感受,甚至看见了教育的本质,才有了这么好的策略。
要想把事干好,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立场,维护自己的利益,知道自己想干嘛。二是知道对方的立场,对方的需要,对方想干什么。
有一个故事,有助于理解亲子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生活在这样的博弈论里边。
一个人去天堂和地狱参观,去天堂时,他发现有一口大锅,里边炖着肉,散发着香气,人人都能吃到肉。他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天堂的筷子和勺子特别长,人为了吃肉喝汤,需要互相喂对方。每个人都微笑着看着对方,保持着距离,相互尊重和支持,这样大家都能吃到肉,大家都不虚伪,为了自己能吃上肉,就先帮别人吃上肉,这是极高的合作性博弈。他又来到地狱,发现地狱里边的场景跟天堂一模一样,也有一口大锅,里边炖着肉,散发着香味,但人人都病恹恹的,形容枯槁,眼神中透露着防御、怀疑、憎恨、谨慎,为什么这样呢?后来他发现,地狱里边人都拿着筷子夹肉往自己嘴里放,但是因为筷子太长,无法吃到嘴里。很多人吃不上肉,喝不了汤,也不帮助别人,大家都吃不上肉。这人恍然大悟,原来天堂跟地狱没有差别,是人有区别,天堂的人是合作性博弈,地狱的人是非合作性博弈。
为什么生活中会出现开篇讲述的那些人间惨象?其实,家庭里每个成员,无论角色是什么,都代表着自己的利益和立场,如果一味地考虑自己的利益,不互相支持,一家人都形容枯槁,跟生活在地狱里一样。
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博弈的结果。男人和女人见面,在精神层面产生了爱的火花,两个独立的主体进行物质创造,精子和卵子结合,意味着一个生命的诞生,受精卵变成承载物质和精神的胚胎。创造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合作性博弈的过程。
数以亿计的精子经过漫长的路程,经过残酷的竞争,最后只有一个精子跟卵子结合,8天后,生命的胚胎着床,18天后心脏开始跳动,35天后形成眼睛、鼻子、嘴巴,40天后跟子宫壁结合,开始快速生长,110天后新生命可以用手探索身体,126天后能够感知声音,140天后长出头发,180天后头和身体开始转向,300天后出生了。
“我来了,我看见,我赢了,感谢妈妈”。这一切是如此的神奇,这是男人和女人爱的结晶,是物质与精神完美的结合。从无到有神奇的创造,是博弈论里合作的典范,爸妈和孩子都赢了,孩子赢得了生而为人的机会。孩子出生后不会说话,只会感知,父母小心翼翼呵护他生长。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爸妈的爱衍生出了太多的功利,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各自为了自己的立场,曾经最好的合作伙伴变成相互对立的敌人。我始终不愿意相信,一场风花雪月的爱变成这样的结果,一场轰轰烈烈的爱这样收场,我不愿意相信是爸妈的教育能力有问题。那么是哪出问题了?在博弈的过程中,爸妈看不见孩子的需要和感受了。只要爸妈能创造性地解决“看见”的问题,就能再次跟孩子进行合作性博弈。
从博弈论看家庭教育,看亲子关系,跟人之间怎么相处,是最有建构性的、创造性的视角,如果真看明白了,就会豁然开朗。在博弈论大概念下,看见孩子的立场和需要,看他怎么长大成人。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他的需要是什么?他需要未来的爸妈走到一起,于是他请求上帝,创造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东西——爱,爸妈因为“爱”走在一起,进而孕育出这样的生命,这个环节里,孩子赢了。孩子孕育在妈妈肚子里时,他让上帝创造了母性的特殊状态,女人一旦怀孕,慈母的情感就会升华为对生命之爱,保护肚子里的孩子。上帝让男人审美发生变化,看见怀孕的女人头上都有光环,会加倍爱她、保护她,直到孩子出生。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赢得了生而为人的机会,他不会马上就学会说话,马上就具备各种能力,他让自己的摸样特别可爱,让别人心生爱怜,因为婴儿需要在一个有爱的环境里才能存活,这样脆弱的生命也赢了。
孩子慢慢长大,这时候孩子没有了上帝的帮忙,爸妈看孩子的眼光开始变了。能不能让爸妈看见自己,能不能进行合作性博弈,就靠他们自己了。于是上帝给所有的家庭出了一道考试题,检测家庭里是否有爱,是否合格。合格的家庭进行博弈性合作,双方知道自己的立场,也知道对方的立场,这样的家庭走向了幸福。不合格的家庭,父母只顾自己的需要,家庭就走向了痛苦,孩子如同生活在地狱里。
我们要走进天堂,需要创造性地看见孩子,如果我们知道孩子有以下特点,就能看见孩子的真实需要。
1、依恋与趋同。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层面的。造物主造人的时候,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长大成人,设置了前置性条件——安全感缺乏。每个孩子刚出生都缺乏安全感,他们需要依恋父母,逐步建立自己的安全感。孩子在长大成人过程中,为了取悦父母,会做让父母高兴的事情,会模仿爸妈的行为,产生趋同。
2、自卑与超越。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自卑感,他们渴望在爸妈面前证明自己,会努力表现自己,展现出优越感,进而获得力量,通过这个方式获得爸妈的认可,这是第一个方向。第二种方向是,极力在人面前表现出柔弱的一面,让大人感觉他需要帮助,需要照料。这两种方式,都给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导引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力量和权力,得到认可,一种是表现柔弱,渴望大人细心照料。
自卑心理可以推动孩子良性发展,也容易让孩子出现各种成长问题。当孩子遇到各种挑战和困境时,如果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照料和关怀,得不到成年人的善待,他无法挖掘出爱的本能。如果他从小没有被爱过,无法取悦父母,感觉不到爱,最终也不了解什么是爱,不知道怎么去爱。在缺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爱面前,会本能地选择逃避。孩子渴望获得父母的爱,如果曾经却被讥讽打击过,孩子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这种孩子会认为向别人表达爱是非常荒谬的。如果你向孩子表达爱,他会把自己的情感藏起来。孩子在这种环境里,性格慢慢变得懦弱,逐渐跟外界断绝关系。这类孩子会终其一生尝试寻找在孩提时代失去的温暖和关怀。
如果家长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和利益,一味地考虑孩子,也不是合作性博弈,世俗的说法是“溺爱”。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被宠坏,生长的过程中会极度渴望爱,不愿意跟爸妈分离,拒绝长大,心智发展缓慢,而且会让孩子产生误会,要求大人对他获得爱负责,孩子为了获得更多的爱,会无所顾忌地采取任何能满足需求的方法。
3、快乐是孩子情绪成熟,成为有情感的人必要的前提条件,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是人的本能反应。情绪成熟,心智发展需要快乐情绪,人就是这样的生物。
4、付出最少,获得最大原则。孩子长大成人遵循的原则是付出最少,收获最大。因为他们没有资源,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周围的环境互动,所以不要鼓励孩子慷慨。
5、游戏与模仿原则,对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游戏,他们在游戏中增长自己的本领,父母要创造性地建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游戏。模仿是孩子认知环境最好的方式,父母能做的就是成长自己,给孩子一个好的模板去模仿,有意识地引领孩子成长的方向。
我们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就能知道孩子是什么样的,我们不是不爱孩子,是没有看见孩子。孩子出生后虽然肉体上跟妈妈剥离了,但是精神上跟妈妈还是一体的,他长大的过程,就是精神剥离的过程。合作共赢就是要尊重孩子,按照本来面目看孩子,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阶段性和独特性,让他按照作为人的天性生长和发展。
孩子借由我们的身体和爱,活在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就是独立的,我们只是陪着他们走一场,孩子迟早要分离,长大成人,所以一个好的父母,应该成为一个好的合作伙伴,跟孩子进行合作性博弈,一起赢在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