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教育有三种境界:最低级的境界是上紧发条,永远追赶某个目标;第二种境界是让孩子理解自己,对呈现的问题不困惑;最高的境界是让孩子发现自己,探索自己,敢于尝试,拥有永远修正自己的勇气。
教育就是要看见孩子的生命,永远看见生命在成长,教育者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发现生命的可能性,并引领、拓展这种可能性。
能看见孩子的情绪,才能理解并接纳他们的情绪,才会读懂他们的语言,进而感知他们的心理。“看见孩子”是教育的逻辑起点、情感起点、美学起点,也是美好教育的生动诠释。只有做好这一点,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才是牢靠的。
朱永新教授说:教育要关注孩子的生命,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幸福。很多父母亲都以为,我做的这一切不就是为了你幸福吗?你现在苦一点累一点,不就是为了未来的幸福吗?其实我一直认为,童年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童年的长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高度。童年他能不能享受学习,能不能享受他和别人的交往,能不能享受他探索世界的这样一种好奇心,其实是非常关键的。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关键。教育即是培养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父母都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希望给孩子爱多一点,再多一点。太满的爱挤占了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反而成了负担和压力。孩子需要的爱应该是该退场的时候退场,该支持的时候支持,自己能拥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因为爱也需要呼吸。所以,我们不缺乏爱,但缺乏表达爱的方式。适合、适度、适宜的爱,经过合情、合理、合目的的方式,才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恰到好处的爱,是一种尊重氛围,是温柔、仁慈的,孩子更能感受到爱;是一种纯粹关系,是互补、促进的,孩子更能理解爱的精髓。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教室里的每一个小孩,是一棵树,是珍贵的生命,是夜空中飞翔的萤火虫,是运转的星星;他们都有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