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儿子五周岁,有一次他在家玩耍的时候冷不丁的冒出一句话,“妈妈,我不想做男生了,我想做女生”,这令我们大人感到很好笑,但是也很奇怪,平时乐天派的儿子怎么会冒出这样的想法?于是他的妈妈就问他,“为什么要做女生?”儿子说“因为女生优先呀,做女生多好”。我们当时并没有很在意,也没说什么。(因为我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自己,所以对这件事也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给儿子听。)
同样的事情在几周之后被我亲眼目睹:在周末的时候,我们照例带着蒙蒙回到了老家,附近有两个邻居家的女孩,他们三人年龄相仿,都上中班,所以每次回家的时候他们都在一起玩耍,是很好的朋友。这一次他们三人又在街上玩耍。蒙蒙很是炫耀的拿出了我给他新买的玩具,三人一见面,其中一个女生就说:“先让我玩。”边说边伸手去抢,蒙蒙很不情愿,因为自己对新玩具喜欢的热情还没有退却,就说:“可是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旁边的另一个女孩说:“我们是女生,女生优先”,儿子没话说了,很是无奈的说了句“好吧”于是三个人又玩了起来……看到这里我就回到家里,虽然我的心里有很多的想法。(“男女平等”还是“女生优先”?礼让一方的行为有没有得到她们的感谢或者回馈?“女生优先”的前提是基于男生的自愿还是被动的接受指令?)
我的原则是:孩子之间的交往,他自己能够处理的问题家长从不干涉。家长不能包办孩子所有的事情,他们需要独立的时间、空间、和人际关系,这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父母的说教不能替代,也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更多的去让他们自己经历,自己体验,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形成他对这个社会的初步感知。
我知道儿子不是很小气的孩子,我们从小鼓励他要懂得分享,尤其是男孩要大方,大气,他很少与人争抢。但当观察到了儿子的左右为难,我想了很长时间,对他说:你喜欢的东西让给别人先玩说明你很大方,这使得你有更多的朋友,你很棒!但是爸爸要告诉你:首先,这是你自己的玩具,你的玩具你自己可以做主的,可以自己先玩,如果你很高兴让给别人玩,那是你懂得谦让;第二、你们可以共同制定规则,来决定谁先玩还是轮流玩。第三、你们都是小朋友,都还没有独立,也没有力量去舍弃自己,照顾别人,所以不存在成人社会所谓的“女生优先”,只有长大了“女士优先”才算是谦让。你选择哪一种方式呢?儿子想了想说:“那我选第二种吧,制定规则轮流玩。”(这浅陋的想法不见得正确,也只是希望儿子不要再左右为难该谁优先吧。)
片段二、昨天我带他去青岛妇女儿童医院检查(因晚上睡觉打呼噜),正好昨天是母亲节,在回来的路上,我看见很多年轻人手里拿着康乃馨,那肯定是送给妈妈的礼物,于是我就问:“儿子,今天是母亲节,我们要送给妈妈什么礼物?我应不应该给奶奶也送一个礼物?”儿子想了很多。坐上公交车,开始车上人很空,我和儿子一人一个座位。随着站点的推进,车上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站,上来很多人,其中一位中年大姐手里拎着东西,我跟萌萌说:“儿子,我们给阿姨让个座位好不好?”他很爽快的让出了座位,坐在我的腿上。
又过了一站,上车的人更多了,有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奶奶站在我们的旁边,我悄悄的在儿子的耳边说:“儿子,你看,那个老奶奶没有座位,我们给她让个作为好不好?”,儿子还是很爽快的答应了。可是老奶奶看我带着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坐,这时我问儿子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儿子说:“是母亲节”,我说:“那我们今天不给奶奶和妈妈买鲜花,我们做一件事情,给这位奶奶让个座,就当是我们送给奶奶和妈妈的礼物,怎么样?”儿子说:“好啊!”二话不说,让出了我们的座位。
可能孩子还难以完全的理解让座这件事情背后的意义,所以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我没有看到儿子的强烈内心的波动,包括老奶奶和阿姨对他说谢谢和夸他时。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我只想在儿子的心中埋下一颗爱的种子,这就足够了。
但是当回到家跟奶奶和妈妈诉说这件事情的时候,奶奶和妈妈的表扬,使得儿子眉飞色舞,内心满满的喜悦都挂在脸上。这也算是我身体力行给儿子带来的喜悦和收获吧。
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枯燥的道理是他难以接受的,再精准生动的“言传”不见得好过简单粗陋的“身教”。我一直在努力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父亲,虽然演技很差。但是我相信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也相信孩子们都有非凡的模仿天赋。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实际上也是家长再次成长的过程。每一位家长都应该用自己的爱(爱自己、爱孩子、爱身边的人)、宽容、分享、付出去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爱,学会被爱,学会同身边的人友好相处。
这是儿子在生活、交往中的几个片段,不管是幼儿园里同学的交往,还是邻里伙伴儿之间的矛盾纠纷,还是身处社会中与成人社会之间的错位,经历过,并学会接受和处理,其实都是在为他们的成长和融入社会做铺垫。就像他们咿呀学语,蹒跚走路一样,不磕磕绊绊,怎么会一天天的坚实前行呢。成长的路上会有他对“外在规则”(如“女生优先”等)与“自身喜好”之间做出选择的内心挣扎,会有童年无知与成人社会之间的鸿沟差距,会有收获、成功的喜悦,也会有失去、挫败的悲伤。就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简单交往,自身与群体的初始对接,让我们的孩子一步步从自己走向他人,从家庭走向社会,慢慢的去触摸,慢慢的去收获,从而形成他们充满喜怒哀乐的开放、包容、健全性格和多姿多彩的人生。
成长无可替代,经验只有自己去获得;人生没有预设,我们只能设立榜样。孩子的成长,需要他自己去经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