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所学:《变化的模式》
不同类型的联系在其中交错、重叠或者结合,从而决定着整体的结构。-----世界就是这样地表现为事件的复杂结构。
(所思:所有看起来千变万化的表象,皆有内在涌动的原因。没有无原无故的“表象”)
铃木大拙:“佛家把物设想为事件,而不是物体或物质”。
佛家通过自己对自然界的神秘体验所认识到的,现在已经通过现代化的实验和数学理论而被再度发现。
………………………………………………………………
有关亚原子粒子的理论说明,我们在自然界观察到的结构和现象只不过是我们进行测定和分类的思维的产物。
我们观察到的一切事物都是思维的产物,它们从特定的意识形态中产生,而且如果我们超越了这一状态,它们将再度消失。
(所思:如果超越了这一状态,它们将再度消失---震撼。我们所见,在人类超越某种状态的情况下,会不存在---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局部,我们只是瞎子摸象,眼见非整体。)
印度教认为,我们周围的一切形状和结构都是精神受到“幻”的迷惑而产生的,并且把我们赋予它们以深刻含义的这种倾向看成是人类的根本错觉。佛家称这种错觉为“无明”或无知。
(故,世间琐事,不必在意。)
阿湿傅寠沙:“当人们不认识事物的整体性时,就会产生无知和成见。”
佛教瑜伽宗:“从我们的思维中涌现出无数的事物,它们取决于我们的辨别力。……人们把这些事物看作是外部世界。……那些看起来像是外界的,实际上并不存在。”
近代物理学还必须走过漫长的道路才能与东方圣贤们的认识一致,即物质世界的结构是“幻”,或者说“仅仅是精神”。
生命既不是事物,也不是事物的状态,而是连续的运动或变化。
一切现象都动态地互相连续着。
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把这种相互联系看作是一种宇宙规律,“业”的规律。
中国的哲学也强调运动和变化,另一方面还发展了关于动态模式的概念,认为这些模式在“道”的宇宙之流中不断地形成和再度消失。
《易经》六爻。六爻图形排列的基本原则是阴阳两极的相互作用
在《易经》中,三爻和六爻代表着“道”的各种形式,它们由“阴”和“阳”动态地相互作用产生,并且反映在宇宙和人的一切情况中。
在《易经》中把基本的过程称为“易”,并且认为它对于理解一切自然现象来说都是重要的。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在《易经》中,变化被看成是“一种内在倾向,它的发展是自然而发地发生的。”粒子世界里的“易”也反映着粒子内在的倾向性,在S矩阵理论中庸反应概率来表示这些倾向性。
《易经》中三爻和六爻等结构也是由变换产生的,它们和粒子反应通道一样,也是变化模式的象征性表示,能量流过反应通道对应与“易”流过六爻的线条: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唯变所适。”
按照中国的观点,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由变化的模式产生,并且可以用三爻和六爻的不同线段来表示,因此,它们不把物质世界汇中的事物看作是静止的孤立物,而看作只是宇宙过程的短暂阶段,也就是“道”的短暂阶段。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
威尔赫姆:“八卦……保持着不断变化的状态,从一种图形变成另一种,就像在物质世界中连续地发生着一种现象变成另一种现象一样。这就是《易经》的基本概念。8个三爻是变化着的过度状态的象征,是不断变化着的映像。《易经》不是像西方的思想那样地主要把注意力集中与事物存在的状态,而是集中于它们在变化中的运动。因此,八卦所代表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它们在运动中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