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Spenser的第522篇文章
前段时间,综艺《我和我的经纪人》开播,很受争议。
这个“国内首款”聚焦经纪公司的职场真人秀节目,成功把杨天真女士推至舆论焦点。
杨天真,作为“范冰冰背后的女人”,范冰冰曾经的宣传总监,媒体对她形容最多的就是:一个手段多样、人脉通达、敢想敢做、本领高强的厉害角色。
想当年,范冰冰负面新闻不断,可是,仿佛一夜之间,“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范爷”等象征女性独立的标语满天飞,让范冰冰由全网黑到全网红。
而这些,都出自杨天真的手笔。
但她的战绩不止于此。
后来,杨天真单干,开了国内首家“提供定制化服务”的经纪公司——壹心娱乐;
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就推出《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这类现象级作品;
还把鹿晗打造成吉尼斯级爆款流量……
她被人评价为,近十年里,娱乐圈成长最快的经纪人之一。
而她能有今天,多亏十五年前,读导演系的杨天真,没有从众找一份文字创造方向的工作,反而是坚定地遵从自己的内心,发挥长处,当一个明星经纪人。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
一个人至少得知道你的人生想要什么。
我不喜欢听话的人,听话的人没有灵魂。
1
太听话的人,没有开挂的人生
昨晚我听网易云音乐看到有句热评说:
你迷茫的样子,一看就知道年轻时太听话了。
不难发现,我们身边那些“听话”的人,他们在面临人生选择题时,往往容易依赖别人的意见,忽视自己真正的需求。
就像我的一个女性读者,有次她在后台留言说,想报名参加我们的相亲,但又很犹豫。
私聊才知道,女孩今年28,大学一毕业,就听家里人的话,在湖南三四线城市的老家找了个报社工作,因为稳定又离家近。
25岁那年,女孩被父母催嫁,草率结婚。
原因竟是爸妈的一句:“别挑了,你老大不小了,晚几年就嫁不出去了。这男孩是我们单位同事的儿子,两家条件差不多,我看行。”
她没敢告诉爸妈,因为没有感情,婚后双方天天吵架,再加上小孩的出生,家庭矛盾越积越多。
一周一小吵,到每天一大吵,越吵越凶。
终于,在领证后的第二年,两人都觉得日子过不下去了,协议离婚。
父母的“好心”,最终以闹剧收场。
我发现,长辈们很喜欢这样说话:听我们的话不吃亏;照我们的做,准没错。
他们的确没错。
他们用仅有的社会经验,对我们做出相对保守的建议,这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
但我们错了。
我们把自己人生的主动权交付给别人,等着别人来告诉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会更好。
思维上犯懒,行动上就要吃亏。
虽然听话能一定程度上避免我们犯错,但背后的真相更可能是:
我们不敢做决定,不想为结果负责,懦弱到没有行动力的表现。
2
听话,
不应该是我们讨好别人的方式
其实,很多听话的人,并没有取悦自己,而是在取悦这个世界。
我记得知乎上有人分享过一个片段,奶奶带孙子出去玩,看见一家路边摊在卖糖,奶奶问:“想要吗?”
孙子摇摇头:“不想要。”
于是奶奶满意地说:“这孩子真乖,从不乱要东西。”
小孩真的不想吃糖吗?
不是的,之所以不买,是因为他发现,只要自己听话,大人就会高兴,所以愿意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
大多数人的听话,是装出来的,就为了讨别人喜欢。
就像有期《奇葩大会》上,蒋方舟分享了自己故事说:因为听话,从小自己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7岁写作,9岁出书,23岁成为新周刊副主编,年少成名。
但是,在满足别人的期待的同时,蒋方舟也因“听话”而感到困扰。
妈妈教育说要节约,为了听妈妈的话,蒋方舟甚至会省下自己买早饭的钱,肚子饿了,就去吃别人吃剩的东西。
大学毕业做记者后,她经常采访一些老师和嘉宾,发现即使对方说得不对,自己心里有反驳的观点,也不敢张口说出来,只会恭敬地回一句:“您说得太对了。”
心理学上这个词叫“讨好型人格”,这类人害怕让别人不开心,不懂得重视自己的感受,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需求。
他们的听话,其实是习惯性牺牲自己的感受,去迎合别人。
我觉得,这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也是寻求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但是,听话的人讨好了全世界,唯独忘了讨好自己。
就像在职场,你听老板的话,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就算他的观点过于主观和个人经验,你也只敢顺从。
殊不知,如果你只是被动地去接受工作,那就只能是个杂兵。
听话,是失职,算不上尽职。
3
想要走出自身困境,先学会“不听话”
2002年,是音乐组合水木年华最火的时候,而李健却选择了退出。
当时,李健和搭档卢庚戌在创作上产生了分歧,卢庚戌想做摇滚这类节奏感更强的音乐,因为流行。而李健却想做朴实无华的音乐,因为更能打动自己。
那时摇滚R&B正风靡,朋友都劝他:“你写这种歌,完全是逆潮流。”
但李健却固执地认为:一个歌手不应该讨好市场,做市场需要的音乐,而是应该做自己喜欢的音乐。
很多人说,多亏李健当年的做自己,才让今天的我们能听到诸如《风吹麦浪》等好歌。
但我更欣赏他的一点是,在周围人都给他提意见时,他能理性分析、冷静思考,遵从内心而不是顺从他心地做出选择。
年轻人才盲目听话,成年人往往是听听而已,自己做决定。
就像我一个女读者,毕业之后在英国领事馆的文化教育处工作,从前台做起。
家里人很不理解,毕竟摆在她面前还有另一个选择,去银行上班,专业对口,体面多金。
但她就是因为喜欢艺术,所以找了份离艺术更近的工作,即使刚开始职位暂时较低。
就算自己干着行政的工作,可一旦艺术项目组缺人,她总是积极地帮忙。
因为她的用心,领导把她从行政挖到艺术项目组,一开始做助理,但两三年的功夫,她已经成为团队最年轻的项目经理。
她说:“20岁之前,你可能会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会不自觉地约束自己。但当你慢慢成熟,有了自己的力量,就不要轻易听信别人了。”
微博上有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都是成年人了,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很多人说,是因为成长过程太过听话,弱化了自己思考和做选择的能力。
你可以乖乖听话,择业时,可以听别人的建议,选择一份不喜欢的工作;谈婚论嫁时,可以接受别人推荐的相亲对象,彼此组建家庭。
但是,任何的听话都应该是自己独立思考后,认同对方,为选择负责的结果。
人云亦云,受损严重的只能是自己。
因为你牺牲的是自己的判断力、思考力和人生的体验力。
这个世界,听话的人一般有两种:
听别人的话;
听自己的话。
有时候,听一听别人的意见未必就是件坏事,但你一定要懂得听自己的话,自己做主。
就像黄小琥那首《没那么简单》的歌词:
别人的话,随便听一听,自己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