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近视没关系,但目光短浅可不行。目光短浅说白了,就是短视,短视是会害人的。
我曾有过一次短视经历。大约15年前,我应聘到一个驻扎在西非喀麦隆的远洋渔业公司做翻译,就差办理手续出国了。亲戚朋友们得知后,对我轮番轰炸。在大家的苦口婆心、威逼利诱下,我最终放弃了。三年后,接替我的那个人回来了,因为实战经验丰富、英语口语能力强而被某高校骋为讲师,现已晋升为教授了。那是我曾经的梦想,就这么错过了。
有了前车之鉴,加上日渐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力,在以后的几个重要关口,我采取以下方法,避免了类似事件的发生,人生的路也走得顺畅多了。
一、从客观需要出发。孩子小,教育、照顾好孩子是我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当有遴选的机会时,我首选教育资源最好的中山区。考虑到工作的承接性,我选择与我原来工作性质匹配度高的职业;为增加成功概率,我选择竞争压力小、个别条件高,甚至有点苛刻的,比如,没有领导指数,我要从领导变成职员,那我也同意。职务可以再升,错过了这次遴选,我很难再有机会调入市内,孩子在市内上学就无望了。
二、征求牛人意见。当初没去成西非,不是没征求意见,而是征求错了对象。我征求的对象当中,没有一个是曾经在那儿工作过的人,没有一个是曾经到国外做过翻译的人,甚至几乎没有出过国,他们的确是为我好,但其出发点不过是稳定、安全、旱涝保收等,没有人会考虑,我究竟想要怎样的工作,过怎样的生活?
三、运用科学方法。我先后用过“10—10—10”和SWOT分析法。比如,决定40岁跳槽,我用的是“10—10—10”分析法。如果到新单位,10分钟后,我一堆问题;10个月后,搬到市内,工作、生活逐渐步入正轨;10年之后,职务提升,孩子会得到最好的教育。如果仍在原单位,10分钟、10个月、10年之后,我可能职务晋升,但是我儿子只能接受区里的教育了。相比之下,当然是跳槽更有利。选择单位和职位时,我用的多是SWOT分析法。从街道到区,我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优势:年轻、学习能力强、不怕吃苦,因此,首选大的机关平台,可以接触更多的人,学到更多本事,而且晋升也相对快。从区到市,我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劣势:孩子小,需要时间照顾,首选的是工作环境相对宽松,重视效率高于重视纪律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