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同事在教育孩子上的一些做法,有的朋友认为她尽职尽责,打算向她学习;有的朋友认为她是包办代替,不能培养出孩子的独立自主性。那么,包办代替or尽职尽责,你分得清吗?
案例一
有一个学生L,上课从不听讲,作业也不完成,在学校里只是玩耍打闹。回到家里,老人和妈妈没办法,只好自己教识字、教数学。我很理解他的家人的心理。每天在家里教啊写啊,孩子学习还那么吃力,不教不是更不行吗?但是,因为在家里学过一遍,孩子在学校就更不听讲了。这样下去恶性循环。
案例二
又要写作文了。小A一点儿也不着急,因为有妈妈帮他,妈妈说一句,他就写一句。文章写得挺好,老师批改总能得到好评。
案例三
一到假期,学校就布置做手抄报,小李就等着爸爸用电脑设计打印完事。
案例四
红红的数学学习不是十分优秀,在外面报了班,课上老师带着做了一部分练习题,回家以后,妈妈问她都懂了吗?是自己做的吗?孩子说是课上老师带着做的。于是妈妈给她重新抄了一遍题目,让她自己再做一遍,检查她是不是真的学会了。
您能准确判断出以上几位家长是包办代替,还是尽职尽责吗?
案例一、二、三,都是包办代替,案例四是尽职尽责。
有些家长是真的分不清楚这两者的界限,但是也不乏家长是以培养孩子自觉性为借口,推卸作为家长的责任。
培养孩子自觉性、自理能力,这没错,但是,应该怎么培养?
关心孩子学习,履行家长职责,进行帮助和指导,这也没错。那么应该怎么实施?
这两者之间的度,怎么把握?
一、怎样区分包办代替和尽责指导?
包办代替,顾名思义,就是应该孩子做的事,家长代替了。比如说:孩子可以自己吃饭、穿衣,家长非得喂、帮孩子穿。孩子应该自己收拾书包、学习用品,家长怕孩子做不好,索性就自己做。
尽职尽责,就是家长应该履行的养育孩子,除了照顾孩子的生活,还要督促孩子的学习,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指导方法,找到解决措施。比如:孩子有一道题不会做,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讲解方法、原理,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
我觉得这两者之间,最容易区分的办法,就是看孩子的参与度。在包办代替型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几乎不参与,只是作为被服务(当然也可能是被训斥、指责)的对象。而在尽职尽责型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是最重要的一员,是参与者、是主体,家长只是辅助、指导、督促、检查,实施、执行的是孩子。
二、怎样把握包办代替和尽责指导之间的度?
明确了这两者的区别后,就能够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了。其实,关键的前提有两点。
一点是:家长的理念和态度,应该明确认为,在教育孩子中,家长的作用至少不低于学校和教师,而不是认为,对孩子教育应该负责的只有老师。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家长不缺席、不失职、不推诿。因为,在尽职尽责型亲子关系中,家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耐心,在陪伴中指导教育孩子。
另一点,就是家长对孩子在学习中的种种表现,不要有:心疼、担心的心理。有的家长心疼孩子,怕孩子受苦受累,完成不好,被老师批评,被同学比下去,于是就包办代替,也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嫌孩子做得不好,动作太慢,于是就不耐烦了,自己动手。
三、怎么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明确了应该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自理能力,也明确了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角色,更知道了家长决不能包办代替,剩下的就是方法论问题了。
怎么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自理能力呢?
1,检查督促。
如果孩子什么都不懂,家长就不闻不问,那不是培养自觉性,那叫散养、放养。一位老教师曾经谈过一个学生的事例:作业每天都不完成,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家长说,孩子都五年级了,想培养一下自觉性。老师就说,您的孩子连最基本的作业都不完成,怎么培养自觉性?您那不叫培养自觉性。所以,想培养孩子的自觉性,要先从家长的督促开始,才可能使孩子养成习惯。
具体说来,从孩子一入学起,家长就应该每天放学后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现在国家实施减负,一二年级不允许留家庭作业,再加上受到各种教育理念的冲击,很多家长就认为不用管孩子的学习,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就行了。这样孩子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过程基本是: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复习旧知、拓展应用这几个环节的反复循环。如果孩子放学回家后,就什么学习相关的事情都不做,其实没有复习、应用这两个环节,也不可能养成好习惯。
因此,家长在学校没有家庭作业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回家后谈一谈、汇报一下当天学习的内容。可以问问孩子,今天觉得哪节课最有趣、最有收获?可以看一下孩子当天在学校完成的课堂作业,正确率如何,有没有错误,错误订正了没有。可以让孩子读一读课文、口算一些题。其中,每天读课文,是语文学习起步的时候最轻松有效的办法。如果孩子学有余力,那就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多读课外书。
这一点,要求家长每天都做,每天都问,每天检查,至少坚持第一个学期,孩子的习惯才能初步形成。
2,方法指导。
家长的督促,可以帮助孩子养成习惯。在怎么做好这个问题上,除了在学校所学,家长也应该进行必要的指导。
比如:一入学,应该教孩子自己收拾书包。怎么教呢?家长先自己做示范,一步一步地教孩子,然后让孩子模仿几遍,确认孩子学会以后,就让孩子自己收拾,家长检查收拾的情况。做得好,就要大力表扬。做得不好,要看看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家长再次指导、示范,孩子再次练习。
比如:做小报的作业,家长可以帮孩子排版,告诉孩子可以怎么排比较好看,可以和孩子一起搜集素材:版式、图画、文章,然后让孩子自己填写。刚开始,家长也可以帮孩子排版,留出空白,让孩子填写。过一段时间以后,再逐渐放手。
比如:在语文学习的预习上,我们老师是这样指导的。
我先明确要求和步骤:标段落、圈生字、读课文(这是一年级的预习要求)。然后,我用实物投影,示范我在书上标段落的过程,让学生照着抄(这里面还要讲明白怎么找段落:开头空两格怎么看),接着带着学生圈生字(在书后的生字表中找到一个字,然后从课文开头开始找,找到后就圈起来),最后读课文。这是示范。
学生知道怎么做了以后,每次提前布置预习,第二天课上检查预习是否完成,完成的同学奖励(小贴花、小印章),没完成的要惩罚(不贴小贴花、不盖小印章)。这就是检查督促。
3,孩子的自觉性建立以后,就不用过问了吗?
如果家长能够像前两种方法那样,坚持指导、督促、检查,少则一个学期、多则一个学年,孩子的基本学习习惯就建立了。之后,家长能够轻松一点了,对于很自觉的孩子,家长也许不用每天都检查孩子了。但是,还是应该定期查看、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比如:周末是一个好时机。周末,家长相对时间充裕,孩子的心情也比较轻松,这时候,家长可以翻看、了解一下孩子一周的各项作业,查看一下作业本,看看孩子的正确率,订正情况,查遗补漏。万一发现,孩子在没有家长每天的监督下,作业就出了问题:不按时完成、不及时订正、作业错误率高,一般来说,老师会在作业本上简单批注,那么,家长就不能大意了。应该继续像刚入学的时候那样,每天检查。在孩子再次建立起自觉性以后,家长可以逐渐放长检查的时间间隔:每天都查、两天一查、三天一查、每周一查,当然,间隔不能更长。每学期一般都在20周左右,如果您2周、甚至3周、4周再查,孩子出了问题,就相对严重了,改起来又要费很大功夫,家长和孩子前期的付出就浪费了。
关于孩子的作业,哪些应该独立完成,哪些需要家长协助,我写过一篇《要不要辅导孩子写作业》,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