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聊斋》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很早以前就一直觉得二者的笔调颇为相类,都是用春秋笔法描绘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场景,仅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看似简单却颇有深意的情节。流传至今,而后人的解读,大多是作者借以表达远离朝堂,追寻自由,或是暗讽时政之意。相较而言,《桃花源记》不比《聊斋》直白,颇为淡雅。文中的先秦遗民,入山避乱,与外人间隔。不知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偶尔胡想,与世隔绝的状态下,纵能自给自足,怡然自乐于一时,而小型族群内,若无外部生物基因介入,错乱的基因代码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延续之路断裂,也终会将其湮没。
而梁朝任昉所著《述异记》中的典故:观棋烂柯,说的又是另一类故事。晋人,樵夫王质,入石室山伐薪,偶遇仙人下棋,遂驻足观棋多时,再返人间,恍然已百年。烂柯山中有仙人,便有仙境。再入山中,已是不得门而入。似是言说围棋起源,而山中无寒暑,岁月不知年。世人所臆想的世外桃源,多是深山大泽,少人烟;丰衣足食,少纷争;无战乱,少苛政的理想之地,这似乎又是华夏版的伊甸园了。古今中外,人们对于世外桃源的幻想,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大约趋同。
世人心中的世外桃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说天上白玉京,可以结发受长生。
一说远离纷扰的宁静之地,处处柳绿桃红,阡陌纵横。见得垂髫小儿嬉闹,卧摘莲蓬;见得老妪舂米,自得其乐,不知春秋乐苦,无知寒暑。
还是那佛陀净土香巴拉?藏族学者阿旺班智达在其论述中这样描绘香巴拉世界:那是人类驰名的圣地,它位于南瞻部洲北部,其形圆、状如八瓣莲花,中心的边缘及叶子两边环绕着雪山,叶子之间由流水或雪山分开,雪山和秃山、石山和草山、林山和花果山、湖泊、树木及园林等都安排得令人陶醉倾心,中央的顶端有国都噶拉洼,中心柔丹王宫,十分美妙,十五的月亮也较之逊色。王宫透明发光,照射四周,使之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四周如明镜般清亮。。。。能见日月星辰十二宫。。。,美则美矣,离世人亦远矣。
活在当下的人们,谁又能轻易找到自己的香巴拉?在这高速发展、快速迭代的时代,大多数人似乎没有了选择的余地,唯有不断的被选择,惟恐被时代抛弃。随之而来的,是情绪的压缩、自我的不断否定,身份的迫切认同,焦虑由此恣意滋生,逐渐落入逼仄的巨轮里反复碾压。是自找的吗?大势如此,总要卷入的。
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的竹林七贤,常在山阳县竹林之下聚会,喝酒、纵歌,肆意酣畅,却是消极避世的典型之一。现在看来,世谓七贤,并不值得推崇。消极避世之人,大约都有一颗容易碎裂的玻璃心,已然失掉了抗争的勇气。你不往前跑,真的就得埋到土坑里了。
平衡工作与生活,总是一个话题。可口可乐的总裁曾说过,“我们每个人都像小丑,手里玩着五个球——工作、健康、家庭、朋友、灵魂。这五个球只有一个是用橡胶做的,掉下去会弹起来,那是工作;而另外四个球都是用玻璃做的,掉了,就碎了。许多人在这忙碌的世界上过活,结果,就是原本富丽堂皇的世界,在我们眼中空无所有,只剩下了匆忙和紧张,劳碌和忧愁。
何以解忧,何以平复?于是就有了无穷多的个人选项。有人以杜康为友,有人吞云吐雾为乐,有人喜欢发呆,还有人听许巍的歌。
许巍的很多作品喜欢用大段的吉他独奏,单曲《世外桃源》也不例外。歌曲开头的solo,据说改编自古琴名曲《酒狂》,悠远飘逸,如同明媚春光,和煦温暖。叮咚脆响的琴弦声,很安静地扯开了序曲,从老许磁性嗓音里流淌出来的词句:“从人间到天上,从天上再到人间。。。”,他一直寻找的世外桃源到底在哪呢?不论外人如何解读,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无从得知。只是觉得他的内心愈发地平静,听歌的人,也是越发地安静。这也是很多人喜欢老许的歌的原因,当然也包括我在内。
心若无澜,无处不桃源。
附:世外桃源 许巍
此刻我在远方思念你
桃花已不觉开满了西山
如梦的旅程因你而觉醒
涌出的泪水模糊我双眼
从人间到天上 从天上再到人间
这生生世世的轮回变幻无常
美人你一直是我的春天
你是我生命中的世外桃源
此刻我在远方思念你
九月的海风轻抚这秋天
如梦的旅程因你而觉醒
我看到终点清静而光明
从人间到天上 从天上再到人间
这生生世世的轮回变幻无常
美人你一直是我的春天
你是我生命中的世外桃源
从人间到天上 从天上再到人间
这生生世世的轮回变幻无常
美人你一直是我的春天
你是我生命中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