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维琪Vicky
漫漫暑假来了,百无聊赖之际,朋友极力推荐了一部韩剧——《请回答1988》。
刚看到海报的时候,感觉画面老旧,几位主角颜值也比较低,便失了几分兴趣。
没想到看了几集之后,便步步沦陷,欲罢不能。
也开始惭愧于自己最初的肤浅,差点错过一部暖心好剧。
《请回答1988》,是靠细节,靠细腻的温情走入人心。
它讲述20世纪80、90年代,韩国一个叫作双门洞胡同里发生的温情故事。
它关于青春,关于成长,关于亲情,关于爱情。
它是一部让人舍不得快进的剧,因为处处都有细节特写,处处埋设伏笔,又步步设置悬念,很多东西都是后知后觉的,然后恍然大悟,拍着大腿说道:啊,原来是这样子。
它总是给人又是好奇,又是惊喜的感觉。
故事走心又偏喜剧,但很多时候,都是让人笑着笑着,突然就哭了。
# 每个人都是主角#
这部剧塑造了很多个人物形象,各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很难让人区分出谁是主角,谁是配角。
所以说,我感觉出场的每个人物都是主角,都是那个年代一群人的代表,因为从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能看到某个熟悉的影子。
德善是个又聪明善良又大大咧咧,爱臭美,爱搞怪,却又成绩很差的女孩子。
她在家里排行老二,有个十分凶残暴力却又长得很乖巧的学霸姐姐,有个小她一岁,却长得比较着急,脸像四十岁大叔的弟弟。有个在银行工作,却因为过于善良和心软,因为给别人做担保而负债累累,导致一家人住在半地下室,本来已经十分拮据,却常常因为同情那些辛苦的人,买回来一大堆废物的老爸。和一个勤勤恳恳持家,虽然经常抱怨,却爱每一个人的老妈。
德善外表大条,内心却是懂事体贴的。她会在母亲心情不好的时候带她出去逛街放松心情;能看出来爸爸的皮鞋太大了,然后塞上卫生纸;会在同桌的癫痫病突然发作的时候,虽然之前两人闹拧巴,却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做好急救措施的同时让大家关好门,保护好同桌敏感的自尊心;会在阿泽在中国比赛的时候,细心地准备热毯,房子冷的时侯换好房间,为阿泽准备好衣服,替他排队买好或者自己为他做好每一顿饭。
但是,与此同时,她也只是一个孩子。会在父母都有意无意地关爱姐姐,照顾弟弟,却总是忽略她的时候歇斯底里。会在父亲意外给她准备好生日蛋糕等她的时候,感动的像个小孩子。会嚷嚷着想去看暴露狂,真的见到后却吓得腿软,哭了好久。会在出去玩的时候,因为丢了宝贵的相机,吓得哭着嚷着要回家。
是不是像极了年少时的我们?
她的爱情却也总是扑朔迷离的。
她总是先去猜,猜对方是不是喜欢自己,在对方表现出好感之后,才小心翼翼地去试探,去迎合。
最初暗恋善宇,却只是误会一场。后来迷迷糊糊中觉得正焕喜欢自己,又刻意去关注正焕,觉得爱情快要来的时候,却因为误会而告终。
后来尽管感觉到阿泽对自己的爱慕,却不敢承认,也不敢去捅破。
经历了前两次自作多情,她再也没有勇气去相信,她不知道那个吻代表着什么,也不敢去猜。
所以她假装一切都没发生过。
后来她们都接触了很多个对象,却好像总是失去了爱的能力。
经历了兜兜转转,才开始明白,什么是喜欢,什么是爱。
正焕是个比较傲娇又比较内敛的暖心BOY,它是很多人的守护者。
他总是细心地照顾身边的每一个人,却总把自己排在最后。
他是这部剧里最令人心疼的角色,哪怕他多爱自己一点点,多为自己争取一点点,或许结局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吧。
他在爸爸的冷幽默总是得到冷眼,因为得不到回应而悄悄伤心的时候,尽管别扭,他还是很牵强地去配合父亲的见面方式;在妈妈离开了一段时间,回到家里仍然是井井有条而突然失落的时候,搞砸很多小事,来让妈妈感觉到她的重要性;会在妈妈更年期抑郁的时候,为她重新策划一场婚礼。会在回部队时间很紧张的时候,陪哥们喝酒解愁。
一直喜欢德善,也掩藏得最深。
那时候的爱情,总是充满小心翼翼又口是心非的味道。
他会在门口假装系好多次鞋带,就为了和德善一起去学校;会在公交车上远远地凑过来,为了保护德善不摔倒;会在下雨的时候,撑好伞等她来;会因为她的一个电话,远远跑去请她朋友吃汉堡;也会在知道善宇喜欢的不是德善的时候,尽管被门磕到流鼻血还是傻笑;却在知道了阿泽也喜欢德善之后犹豫了。
其实,他有很多次的机会,后来德善主动示好,他却步步后退。
哪怕他再直白一点点,往前走一小步,这份爱情就属于他了。
但是,他的犹犹豫豫,让他最终与这份爱情失之交臂。
最初是因为那件该死的粉色衬衫,多年后当另一次机会摆在眼前的时候,却因为倒霉透顶的一路红灯,让阿泽取得了先机。
连最后的告白,都是以玩笑的方式说出来的。
不过,德善应该听出认真的成分了吧。
只是,他们再也回不去。
正焕有段独白:
缘分是不会经常找来的,如果要用到缘分这个词,必须是偶然 ,很偶然地出现的戏剧性的时刻,那才叫缘分,所以缘分的另一个名字是时机,但是缘分还有时机,不是自动找上门的偶然,而是带着恳切的盼望做出的无数选择,创造的奇迹般瞬间,毫不迟疑的放弃和当机立断,弄出了时机。
其实,阻挡他的,并不是所谓的误会和红灯,不是时机,不是缘分,是他自己,是他一味的犹豫和退让。
阿泽的戏份在开始的时候很少,他是个擅长围棋的天才少年,幼年失去母亲,和木讷的父亲相依为命,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总是迷迷糊糊睡不醒,生活中只有围棋。
但是剧中的所有人都爱他,因为他的简单,他的人畜无害,他对所有小伙伴的爱。
他最简单,却也是做事最笃定的人。
看起来好像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什么都清楚。
他爱他的爸爸,懂他的不容易。所以当他爸爸想要和善宇妈妈一起生活的时候,他比看起来成熟懂事的善宇要成熟得多。他说爸爸也应该有自己的幸福,有自己的人生,他也希望爸爸回家的时候,会吃到热乎乎的饭菜。
他喜欢德善,特别依赖她。在比赛回来,给她一个深深的拥抱;为她租好喜欢的碟片,大方承认喜欢她;会在比赛赢了之后邀请她去看电影;会在她在的时候不用喝安眠药安心睡着;会在累了之后靠在她的肩上,听她说一句:辛苦了。会在她因为害怕遇到暴露狂的时候,陪她去厕所;会在知道她被放鸽子之后,放下一切的工作,第一时间出现在她面前,陪她看电影。
德善以为她了解阿泽的一切,但阿泽自己说,德善对自己一无所知。
是的,其实,他一直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会为之付出一切的努力。
最后他赢得了爱情,不是因为机缘凑巧,就像正焕说的,他足够恳切,会在关键时机毫不迟疑的放弃和当机立断,所以,最后的结局并不让人意外。
虽然我也心疼正焕,曾一度希望正焕修得正果。
但是,这个果实,应该是阿泽的。
就算在现实中,多数时候,也是如此。
犹豫换来的,大多数是错过。
这部剧里,情商最高的当属娃娃鱼。但他也是最可怜的角色。
他的父亲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对自己十分严苛,他的母亲是职场强人,大多数时候不在家。
他的便当每天都是咖喱炒饭和泡菜,最喜欢吃的是妈妈做的海带汤,却几年也吃不到一次。
家里经常只有自己一人,所以他宁愿睡在自习室。
剧中有一次他因为父母不关心自己而离家出走,紧张担心回家会得到一份臭骂,回家却发现父母根本就不知道他离家出走了,还是依然忙着工作,无暇顾及他。
这戏剧般的冲突,让他的可怜更加凸显,他是相当绝望的吧。
他总是能为朋友出谋划策,并一针见血。
正焕父母起初的心病,都是娃娃鱼给正焕支的招治好的。
那次德善因为自己第二次的自作多情失望的时候,问娃娃鱼,为什么没有人喜欢自己,她是不是不够可爱?娃娃鱼说:你为什么一定要等待别人来喜欢自己呢?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意,你自己真正的喜欢谁,你可以主动去追求啊。
看起来他总是嬉皮笑脸,嬉笑人生,对感情,却极度认真和在乎。
就像,他生病后,母亲放下一切工作的陪伴,和闯祸之后,母亲的没有责骂的关怀,都让他感受到了满满的宠溺,让他曾经所经受的所有冷落都可以因此被填满。
善宇最贴心孝顺,因为爸爸的离去,和隐忍的妈妈,以及年幼的妹妹一起生活。
剧里的每个人物都足够真实,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些缺点,也有自己的优点,每个人都不完美,但我们却不会因为这些缺点而讨厌他们,反而会觉得他们真实而可爱。
如果你耐心看完这部剧,会爱上剧里的每个人。
我觉得这便是这部剧的神奇之处,它没有批判任何一个人,没有评判任何一种性格,剧里没有不讨喜的角色,每个人都在做自己,每个角色都个性鲜明。
#不要担心,成长总会慢慢到来#
这个故事的主线没有那么明朗,就像人生的路一样,你刚开始根本无法准确的预测未来的走向,像谜一样的人生,总是一步步慢慢展现的。
它也没有明确的宏大的主题,一切都在细微之处彰显,却总能在那些细致之处,体会到饱满的情感。
而且这部剧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褒扬或者贬抑任何一种成长方式。
比如正焕参军,宝拉考司法,阿泽早早退学去发展围棋,娃娃鱼后来经营店铺,德善总是全级999名,后来去当空姐。正峰七年高考终于考上大学,后来司法考试失败还是转行去做厨师。
年轻时候,很多时候都不会明确地知道未来要去做什么。
有一次,爸爸问德善她的理想是什么,德善困惑了。
她说周围人好像都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而她没有理想,她没有特别想做的事。
爸爸说:很多人都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的。就算不知道也没关系,路总是走着走着才会明晰。
德善说:那我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爸爸说: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人生呢不止一条路,考不上也可以过好一生。
是啊,人生,哪是一次考试能决定得了的。
但是,不管哪种方式,我们都应该为自己负责,活出自己的本色来。
正峰就算后来考上了大学,后来还不是靠厨艺开拓出了一片天地。
别担心,慢慢来,先成为自己,成长总会慢慢到来。
这部剧最大的主题,是爱。
那时候邻里之间的互相扶持,互相帮衬之爱。
小伙伴之间的彼此分享,互相关爱之爱。
父母对孩子或无声,或隐忍,或口是心非的爱。
孩子对父母或体贴,或笨拙,或迟钝的爱。
以及小伙伴们之间,那渴望相伴一生,扑朔迷离的爱情之爱。
生活总在沉重与欢乐之间交替进行,或者说更多时候是在苟且,是在艰难,是在一片狼藉中艰难行进,但在这些晦暗里,爱是最明亮的光,是最细腻的温情,推着他们每个人,往人生的深处走去。
再见了,1988。
人生啊,很多时候,都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