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参加第二期主编训练营时的一篇新闻评论文章,同本周作业一块发布)
生于河南沈丘县新安集镇新西村的王娜娜,2003年高考后,因未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以为落榜便外出打工。直到2015年,她才发现自己当年并非落榜,而是考上了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被人顶替。
此事一经曝光,随即引发轩然大波。在此之前,高考向来被认为是最公平的社会选拔制度,通过考试成绩真正衡量考生的能力,不分城乡、不分阶层,给予考生充分的机会公平,从而高考也被很多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孩子视为一种能够变为“金凤凰”的社会上升通道。然而这件事情却直接动摇了人们对于高考的信任程度,难道我们最后一种“不看脸不拼爹”的公平选拔方式也要沦陷了么?
很快,联合调查组就公布对王娜娜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的调查结果,并且公布了对假娜娜采取了注销其学籍、学历,开除其公职的惩罚。同时公布了对九名相关责任人所受到的处分,甚至包括当年校收发室的工作人员也给了警告处分。
惩罚力度之大,让那些感到情感受伤的网民大呼痛快。然而在我看来,此时拍手称快还为时尚早。这种严惩对于社会公平的影响实在甚少,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安抚民众的情绪,粉饰高考的严肃和公平。
首先,“假娜娜”事件真正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并未受到惩罚。假娜娜当年不过就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女,她的父母也均为下岗职工,他们肯定没有胆识、更没有能力来操纵这一惊人骗局事件。俗话说,“城里有人好做官”。在整个事件中,“假娜娜”神秘的舅舅不时被提到。按常理我们应该问问她舅舅便可知道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可惜的是这位舅舅已经“去世”,死无对证,也就使事情背后不为人知的冒名入学产业链也就在这关键时候隐匿了起来。那些收钱、办理入学、伪造档案的“元凶”都已查不到了,自然,对于那些谁受贿、谁渎职、谁滥用职权这样的违法犯罪问题也就更无从查起了。
在联合调查组公布了九名相关责任人所受到的处分中,连当年校收发室的工作人员也给了警告处分。然而作为一个收发室的工作人员,无权无势,哪里来的胆子做这样“掉包”的事情呢?若没有比他级别高的人指示,他也不敢,她不过是这个产业链的最底层,没准当年连王娜娜的录取通知书都没拿到呢。查不出幕后黑手,就从这些底层听从号令的人“开刀”。所谓的“严惩”,也未免有些平息民怨的意思了。
其次,从恢复高考近三十年以来,“假娜娜”绝不止这一个。我早年也在教育战线工作七八年,也见过形形色色的“冒名顶替上学”的事情。在我教的学生中既有本姓“孙”,改姓“胡”的男生,也有本姓“王”改姓“刘”的女生。对此我也有点见怪不怪了!
我记得在85年左右上级有一条规定,是不允许初中的复课生报考小中专,但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能考上小中专就是鲤鱼跳龙门。于是就有一些复读生冒名顶替应届生考小中专的事情,并且这些在学校层面看是合理的。
当时我的一个亲戚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村里的一复读生用了亲戚的所有信息报考了小中专,好像是只三五分之差而落选。正好那一年这个学校又有一项规定,差几分的落榜生可以交上两万多元还可以上。当时这个复读生家里不知道有这个信息,而且他们家里也拿不出这两万多元。我们曾有这样的打算:我们交上这两万多元让亲戚来上。
若是这事成了的话,我不知道这该是谁顶替谁的问题。
其实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从现在的“王娜娜被冒名顶替上大学”,还有 2009年发生的罗彩霞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2010年,海南大学女生林琳发现自己被人冒名顶替上了武汉工业学院的事情……除了被曝光的事件外,一定还有千千万万个“王娜娜”,他们也许是收了别人的钱替人保持沉默,但是更有可能依然被蒙在鼓里毫不知情。那么他们的公平和正义何时才能得到伸张呢?
严惩“假娜娜”,作用有限。目的不过是为了粉饰社会公平,给情感受到伤害的民众一个交代。但是,如果对于这件事情的讨论依然仅限于惩罚,目光也未免短浅。在高考选拔制度更加多元化的今天,各校自主招生、特长生、艺术生的招生模式层出,是否更利于那些既得利益群体进行暗箱操作呢?唯有呼唤更加公开、透明的选拔制度的出台与执行,才是解决“假娜娜”事件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