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自从2012年发布以来,已几乎占领了每个人的手机,微信成了每个人的标配,有的人还有两个,三个,或是更多的微信号。伴随着社交电商和崛起,我们的微信朋友圈也已沦陷为那些微商呐喊和冲杀的阵地。
有的人喜欢在朋友圈里分享文章,有的人喜欢在朋友圈里晒自己的日常点滴,还有的喜欢发一些心灵鸡汤类的图片。但是我们如果想要通过朋友圈真实客观地了解一个人,需要找到方式和秘诀,因为每个人都戴着不同的面具在主动展示和表达,你需要观察和分析不同的图片和文章,从多个维度才能扯掉这些面具。
要记住一点,人是一种复杂且虚伪的表演型动物,它生来就是为某种或大或小的意义和价值,而意义和价值必须通过外人加以察觉、认可和证明才可以得知。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同的面,你很难把一个人归结为是好人与坏人,人处于不同的客观环境和事件当中,会有不同的行为动机和心理活动。但基本上每个人的先天性格特质是固化的,后天的成长环境会在这个固化内核外加上很多层不的后天性格特质,但先天性的依然有强大的影响力,它们才是海上冰山的主体,决定了你看到的需出海平面的冰山头部的大小和走向。你看到某个人,是他选择想让你看到的某个人,而不是真正的他本人。一句话,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穿着戏服在表演着不同的戏。微信昵称即是这种面具的最好反应。
人是社会中最成功的变色龙,朋友圈里更是,有的人分享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有的人分享自己的压抑和欲望。很多时候,我们通过朋友圈,看不出性格倾向,但可以略微看出智商和情商的高低。假如说,政府要求每个微信号必须实名制,那么我相信,朋友圈会干净很多。因为网络的昵名机制,让每个人都伪装个名字可以出来说话。
所以说,朋友圈分享是每个人表达的社交化媒体,只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归根结底,每个人都在向别人传达自己过得很好。每个人都在证明自己是某一种人,只是证明的方式不一样。越是在极力分享和表达的人,越是渴望收到外部的回应,越是渴望得到别人的点赞。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一个人越是向外界传达什么主题,越是证明他自己是这个主题的反面。比如,天天发广告的,就是证明他的产品销售不好,天天说自己产品好的,恰恰相反的是,他自己也不认可这个产品。
MIT一位社会学教授Sherry Turkle的TED演讲中曾经提到过:”在社交网络中,人们的自我存在感首先表现为关系上的需求,其次表现为自我表露、自我经营和深度思考以实现自我需求。“她的书《群体性孤独》也是赤裸裸地指出人群在社交网络上的集体狂欢是因为孤独,缺乏安全感同时又渴望亲密关系,但是人们通过技术排解孤独的同时又让自己在现实中陷入更深的孤独:家人朋友聚在一起不再是促膝长谈而是各自低头刷手机。社交网络不间断的联系反而让人群陷入群体性的孤独。
而发朋友圈的时候人们则会考虑自我呈现、形象经营等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分组,分组真是理解人性的功能,朋友圈中除了朋友还有家人、老师、同事、领导等人。在分享和发布图文片段时,选择分组功能的人,其实是反应他/她的一种潜在利益冲突的分层分类的暗面心理。因为,人们通过控制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言行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详细描述了这个理论。他认为社会生活是一个大舞台,社会中的个人在“舞台”互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互相表演。人们扮演着某个角色,通过印象管理让观众看到自己想要呈现给他们的角色。
人们在朋友圈通过有选择性的印象管理向朋友们展示一个自己希望呈现的自我形象,积极地通过发表言论、上传照片或与人互动展示自己的优点。自我呈现可以理解为是人们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通过控制自己外在的言行给他人留下好印象的一种心理行为。不仅从朋友圈的图文内容,甚至名字、头像、封面、个性签名等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自我呈现的窗口。
朋友圈就像一个舞台,舞台前后一个人呈现的自我是不一样的。戈夫曼的书里提到”误导性表演”:为了在与他人互动期间呈现理想化的表演效果,表演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误导性表演。“现实中内向严肃的人,在朋友圈可能各种逗逼无下限;现实中乐呵呵的人可能朋友圈转的全是各种伤春悲秋心灵鸡汤文;现实中普普通通的人会在朋友圈伪装得高大上……所以在朋友圈是很难通过文本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干扰因素太多,你只能分析出一种模糊的感觉,而且还需要警惕这种感觉是不是对方故意进行印象管理自我呈现出来的”拟态自我(这词我自己瞎掰的不用百度了。我只是想表达拟态环境中的自我。。。)“。
不过,虽然一个人会有意识地在朋友圈进行印象管理,塑造自己想要呈现的形象,但是他在无意之中也会透露出自己的一些性格特征或价值取向,甚至是政治倾向和性取向。(是的,通过文本分析可以敏锐察觉出发图文的人的性取向,特别是图片分析,图片真的会透露很多个人隐私。)
将自我表露的程度按照是否暴露真实头像、真实微信名及个人照划分为自我表露程度高、中、低的样本。分享的越多,越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但记住一个人的成熟,是要知道自己99.9%的事情和生活,是别人根本不关心的。
根据行为动机心理学来分析,每个人通过不同方式向外界表达表露表现什么,隐藏着他本人的这个行为动机。每个人从本质上来看,都有或多或少的孤独、自卑和不安全感的,都在寻找某种东西和证明某种东西。现代社会节奏快,高压的生活状态,让很多人有淹没在人山人海中的感觉,而每个人一生都在寻找“存在的自己”,渴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认可。表象蛊惑(标题党的延伸),误导表演,印象管理,社交平台证明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格分裂。
基本上,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朋友圈文本分析,可以大体把他们/她们分为:自我推销商务型,自我营销表露型,自我真实表露型(自恋型,自卑型),自我反向安慰型,自我伪装表露型,自我形象管理型,自我隐藏潜水型(窥视型)。以上又可以分为两大类:正常类和非正常类。
下面,我们就借用表达和映射心理机制与模型,来教你几招,即可看出你自己朋友圈里的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和性格心理。
第一步,看微信昵称,名字折射出很多内在的表达;第二步,看微信头像,这里面隐藏着潜在的内心天机;第三步,看他/她最近一年的分享。分析分享的频率高低;第四步,看个人签名是否有,写的是什么?第五步,看微信号有没有和手机号绑定;第六步,问他/她有没有进行朋友圈分组
1:微商刷屏类!这种人脑子已经被洗脑!天天不厌其烦的发各种产品的广告信息!严重刷屏!殊不知,他们已经沦为新型传销的赚钱工具!悲哀!
2:晒吃晒喝晒东西类型!有人说,她人生中最缺什么,就喜欢往朋友圈发什么!各种“炫”,其实你在告诉别人你很缺那些。
3:心灵鸡汤,哲理大师型。整天发心灵鸡汤,各种感慨人生,各种哲理,各种忧郁…这类人心里压力很大,大部分心里有问题,或轻或重都会有抑郁症。
4:矫情类型。没事就喜欢说自己最近怎么怎么累,怎么怎么烦,需要人疼,需要人爱,没人关心没人爱,!这类人最缺爱!其实是寂寞了!需要异性来关爱!或者需要异性啪啪啪!
5:自恋狂,急需被关注型。没事就用美颜拍个照发以下, 此类人颜值一般,但是却特想得到别人的关注!有了美颜,自拍神器,就一个劲的发自拍照,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这类人需要大家的关注,渴望被关注!
6:幼稚冲动无脑型。此类人,一般女人居多,鸡毛蒜皮的事儿都发朋友圈,特别是自己跟其他人的关系,自己的心里想法,自己的心情,自己对其他人的不爽和意见!一股脑全部发朋友圈,放在朋友圈供大家围观。
最后,建议大家,想仅仅通过朋友圈来了解某个人,是不足为取的,也不太现实,人都需要事上看人品,事中看性格。所以我们要不轻易对别人做判断,无论他是看起来过得好还是不好。因为最真实的生活总是夹杂着幸福与忧愁,有喜有悲,有美好有脆弱。雨果在《海上劳工》里有一句经典的话:
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