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无知。——苏格拉底
有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就太多了,其中尽人皆知的应该有以下两个吧。
一次苏格拉底向神坛求问谁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但求得的结果却是自己,苏格拉底并没有为此高兴,他反而郁闷了起来,因为他认为自己一无所知。
于是他逢人就问问题,结果被他问过的人都崩溃了,因为他并不只是只问一个问题,而是不停的往下追问,最后把人都要逼疯。
比如说,他问什么才叫正义,于是人家就跟他解释,正义就是有道德感和不伤害别人等等。于是苏格拉底接着往下追问,为什么你说的这个就是正义?于是人家再给他解释。但不管你怎样解释,他总是会一直追问下去,一直问到人家无话可说。然后他才跟人家说,你说的都不对呀,应该这样这样解释才对呀。于是他得到的结果还真是没有人比他更聪明。
这不是在羞辱人家嘛?于是他被问过的人都反感他,他自己却浑然不知,还每天乐此不疲的找人问问题,搞得人家后来见了他就烦,后来干脆将他告上了法庭。
他被判决了两次,一次是以280票对220票定为有罪,但罪不至死,只要交一定的赎金就可放人,但苏格拉底仅以几十块钱想吧人家打发,这也太嚣张了吧,于是陪审团成员重新投票,这次的结果是360票比140票判他死刑,而且不能抵金。
接下来的这个故事就是讲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被以极其民主的方式判处了死刑。他本来是可以逃走的,看守都被他的学生买通了,但苏格拉底拒绝了,因为虽然他认为法庭对他的判决不公,但不公的判决也是法律,他说他不要违反法律。
按照《斐多篇》中的记载,面对死亡,苏格拉底非常平静,一如既往地和弟子们进行哲学讨论,只不过主题成了死亡是什么和死亡之后会如何。苏格拉底并不怕死,因为认为灵魂会不朽,他将死亡看作是去了另外的王国,一个和尘世不同的地方。
这个故事就更有名了,以至于在两千多年后的十八世纪,他被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绘画成了一幅油画,这是一幅大师级的名画,油画就叫《苏格拉底之死》。
油画就按《斐多篇》中的记载构图,当时在场的有至少十五人,但为了构图的简洁,大卫省去了许多人物。在画中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画中的苏格拉底,将一只手伸向装有毒汁的杯子,另一只手弯曲,食指指向上方。他的脸上并没有任何消极或忧愁的情绪,而是充满了进行哲学讨论与教导学生的神情。苏格拉底周围围绕着不同年龄的弟子和朋友,大多数都显露出消沉和悲伤的神色。在场的弟子中有柏拉图,这对柏拉图造成了很大的心灵震荡,这对柏拉图日后的反民主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他的老师是被民主制度定罪的。
我们要了解苏格拉底,历史上留下的资料很多。可他本人并没有写过一本书,他的哲学思想是来自他的追随者柏拉图所记载的对话录及色诺芬的著作、以及阿里斯托芬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苏格拉底和其追随者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前470年-前399年)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下的雅典的黄金时期,父亲是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苏格拉底在他父亲死后只继承了一笔为数不多的遗产。根据色诺芬的记载,苏格拉底是依靠学生贡献的学费维持生计,而阿里斯托芬则描述,苏格拉底开办了一个哲学学校。在柏拉图的《会饮篇》所记载,苏格拉底明确的拒绝接受教学的学费,因此他有可能是依靠朋友的施予而生活。
苏格拉底受审的主要原因是:“苏格拉底是一个作恶者,是一个怪异的人,他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把坏的说成是好的,并且以这一切去教导别人。”这是当时的判决书上写下的罪状。
可以说,苏格拉底的学生中有很多贵族,其中多数是前政府的官员。在雅典与斯巴达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战败后,斯巴达在雅典扶持建立了一个非民主的政权~三十人僭主集团,这个集团就是由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和查米迪斯组成。这个集团在执政的8个月中就处死了1500人,致使人民大量流离逃亡。8个月后,三十人僭主集团垮台,民主制又得以恢复,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和查米迪斯被处死,苏格拉底也因此受到牵连,于是才被强加了罪名而被判死刑。
对于死亡,苏格拉底从来就不惧怕,他说:“死要么是一场没有梦的睡眠,那显然是好的。要么就是灵魂移居到另一个世界里去”,而且“如果一个人能和奥尔弗斯和荷马......等人谈话,那还有什么东西不愿意放弃的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让我一死再死吧!”他说,“在另一个世界里,人们不会因为一个人提出了问题,就把他处死的,绝对不会的,而且除了比我们更加幸福而外,他们还是永远不死的......”
但对于自己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认为是一种罪恶,是暴行,在法庭给了苏格拉底的最终定罪后,他在法庭上做了人生的最后一次演讲,柏拉图当时也在场,他说:“......因为我要死去,而人临死的时候是赋有预言能力的。因而我要向你们这些杀害我的凶手们预言;在我死去之后,立刻就有比你们加之于我的更重得多的惩罚在等待你们。......如果你们以为你们用杀人的办法就能防止别人谴责你们的罪恶生活,那你们就错了;那是一种既不可能而又不荣誉的逃避办法,最容易最高贵的办法并不是不让别人说话,而是要改正自己。”
苏格拉底在被审判的时候,柏拉图才二十几岁,当得知老师被判了死刑,柏拉图极其的愤怒和失望,这也埋下了他对民主政治的怀疑,从此他离开了雅典而周游列国,一直到十几年后才回到雅典并开办学校。他在《理想国》里假借苏格拉底之口,描绘了民主制度的缺点。民主制度的成长就像没见过世面的年轻人一样,在经济条件紧张的环境中长大(暗示民主政治是穷人政治)。
与之前希腊多数哲学家不同,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也可以说那时候所研究的哲学有着科学的探索,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
苏格拉底的哲学并不重视科学,因为他认为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意义。他曾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人,正是出于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类本身,他的主要关怀是在伦理方面,他曾说过,“我和物理学的探索是毫无缘分的。”
苏格拉底要探讨的问题是国家的正义,及人的道德和思想。苏格拉底的母亲是助产士,而他就自称是思想的助产士。意思是引导人去思考,而他不停的去追问别人,其实他是在追问真理,在他的追问中,有着他的哲学思考。可以说是苏格拉底使希腊的哲学从此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着教育,他的施教对象包括任何人,施教场所也可以是任何地方,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行。
苏格拉底是希腊著名的三哲之首,他影响了柏拉图,柏拉图又带出了亚里斯多德,他很像中国的孔子,也和孔子一样影响了后世,所不同的是在西方并没有一种被独尊的思想,因为思想在发展。更没有一种思想沦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这可能因为西方的帝王多是文盲,也因他们的统治权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等等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