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缝纫机乐队》,感觉笑点满满,笑点低的人还是很幸福的,可以看到很多好笑的电影,开怀大笑。但是看到最后,还是流眼泪了,被后面的情节感染,觉得自己泪腺也是发达得可以。
在电影《缝纫机乐队》中,程宫(大鹏饰)作为经纪人和胡亮(乔杉饰)集合了六人组创了乐队,他们四处演出,一点一点积攒人气,最后成为拥有千万观众的组合乐队。
生活的套路总是一成不变,我们每一次往前走一步,都会陆陆续续要面对七七八八烦人的事情。
我是希希,缝纫机乐队的键盘手。爸妈不让我去和哥哥姐姐玩摇滚,因为我要学习,但是我喜欢啊,我想玩摇滚。我知道爸爸妈妈是为我好,毕竟我还小,后面的中考,高考一眨眼的功夫就会轮到我面对了。哎,小孩子的世界本来也不是轻轻松松的,别的同学的父母都在给他们报兴趣班,奥数班什么的,我却和一帮哥哥姐姐组乐队,玩摇滚,考试怎么办,学习落下怎么办。
我是讨厌你,讨厌你对家庭的不负责任,讨厌你为什么不会站在我的角度考虑我的感受:我需要什么?热爱什么?你自以为是,好像帮我规划了完美的人生,可是这却不是我想要的,我不在乎,也不愿意,我更讨厌的是你出手阻挠我想做的事情。
我是个吉他手,现在年纪有点大了,想当年年轻的时候,感觉那个热爱摇滚的自己简直帅呆了!我有热血有梦想,每次站在舞台上嗨唱的时候,一听到自己的音乐,自己的歌声,虽然听得人不多,但是我就感觉自己已经唱给了整个世界听,这就是我爱摇滚的感觉。
我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找到丽丽,我想让丽丽看到我,我就在缝纫机乐队里,担任鼓手,我要到更大的舞台,丽丽,记得看到我,我是鼓手炸药。
喜欢音乐吧,但是因为出现了意外,我被乐队踢了,改当经纪人了,不再弹不再唱。每次都拖着乐队去演出赚钱,演出结束后数着手里一张一张的钞票,规划着下一次演出,写歌创作,带乐队出去赚钱,我把音乐当做一个谋生的手段。你问我还想唱还想弹吗?笑话,当然想啊,只是我弹不了了。我为什么收下建国她爸爸的60万?不然呢?一场一场的演出,还是个没有名气的小乐队,哪天散了都不知道,60万不是更快吗?我程宫和他们不一样啊,我不像希希,还没出象牙塔,不像建国有可以为她铺路的父亲,不像杨哥到了可以享受的年纪,也不像胡亮傻不拉几的,我还有好多路要走,换做你,这60万搁着你不要嘛?所以我取消在市政府的演出,我离开了,先谋生吧,热爱能真的当饭吃吗?不容易啊。
只是在离开的路上,偏偏看到两个青年骑着摩托车,宣传原定日期的演出取消,我内心立刻燃起了冲动,在我摇摆的时候,我看到自己的内心,我还是在乎的,我不希望摇滚吉他被推倒,我也不希望在集安的演出取消,我更不希望这个辛辛苦苦创立的乐队散了,我想如期赴约,唱我们的摇滚,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热爱,我们的自由。
程宫打了几千块的的士回到原来的地方开干。退回建国父亲给的卡,准备在摇滚吉他广场进行当初约定好的演出。
看到后面,这部定位为搞笑电影把我点燃了,开始流眼泪了,我感受到了大家为喜欢的事情,不顾一切而反抗的态度,我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他们而感动。虽然电影一般都有类似的情节:完成约定的路上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要出现一个坏人的阻拦捣乱,只不过我接受这样的电影安排,因为我愿意看到后面小希希的妈妈带着她的跆拳道队友,建国父亲带手下的汉子和这群阻拦演出的人对抗,这才能带给我一种理想和热爱被及时保护了的感觉。珍贵的东西就是需要被保护的,尤其是他主人的保护。
关于摇滚的电影自然要唱摇滚。我喜欢听电影里的插曲,比如《都选C》,感觉这部电影还是有附加的才华的,后来通过电影最后的花絮知道,原来很多的客串演员都是乐队成员。我看到痛仰乐队,因为我也只知道痛仰乐队(原谅我的孤陋寡闻),他们的歌曲挺好听的,比如《再见杰克》。
我虽然喜欢听歌,但我不知道很多关于音乐的东西,不了解摇滚是什么,但看了这个电影后,至少在我心里,我觉得摇滚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坚持自我的态度,是一种不愿丢弃,轰轰烈烈继续热爱的态度。这种态度好像就是你问我:“这件事有意义吗?你为什么还要喜欢?”,可我还是觉得:喜欢就是喜欢,没有其他的为什么,喜欢本身就是意义。
人生才这么短短一辈子,反正也就一辈子了,去找你喜欢的人和喜欢的事情吧,省得最后没有能力没有心情去来消化这些记忆里最为清晰的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