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一年》里,蒋方舟谈到东京有很多一个人经营的小店,这些小店往往逼仄简陋,名字连地图上都找不到,收入也仅够维持经营,但是做出来的料理却十分惊艳。
莫不是像《深夜食堂》那样的店吗?
日剧版《深夜食堂》我早有耳闻,迟迟未看。反倒是内地版的《深夜食堂》被吐槽到冰点后,引起了我观看日剧版的兴趣。这一看不要紧,一口气连看了三季,欲罢不能。
看上去《深夜食堂》里的料理都很简单,基本上都是家常菜,简单易操作。故事发生地就集中在那么一个狭小拥挤的店里,坐的时间长了都难免会令人憋闷,又是在一个特别不起眼的、不刻意寻找就会错过的街道巷子里。
然而,即便如此,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它,包括我?
Δ
简陋的小店,无法与豪华餐厅的高大上相比,但这是从物质层面的衡量。正是因为我们以“物质”的标准衡量得太久了,渐渐地丢失了人性中最有温度的东西——温情。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即使近在咫尺,也觉得对面的人被两堵厚重的、冰冷的墙隔开;即使对面的TA脸上挂着笑,那也不过是墙头上的装饰画罢了,当不得真的。不信的话,你看看装饰画的背面,就知道了。
而这个东西——久违了的温情,却在《深夜食堂》那样的小店里可以找得回来。
人与人之间遥不可及的距离,心与心之间的隔阂,在这样的小店里,在一碗看似普通的料理中,像变魔术一样地被拉近,被融解。
无论是恋人、夫妻、闺蜜、同事,还是父子,这样的化学反应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默默地变化着……
Δ
正当《深夜食堂》的话题被炒得鼎沸喧嚣时,我和几位朋友在一次观看完“八一”文艺汇演之后,来到了一个中国式深夜食堂的代表性小店——“29年方便面”。
据说,这家小店卖肉蓉方便面卖了29年,店老板从一个年轻人变成了老头,用我们的家乡话说,就是“愣把一个后生变成了老汉”。当然,这是戏称。
那天,刚好某新闻的头条就是关于这家店,于是,当我们思索宵夜要去哪里吃的时候,就来到了这里。
当朋友刚把车停好,我就看见对面的一个小土坡上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说来惭愧,若不是它上了新闻,我真不知道在家乡有这样一家小店,而且经营了这么多年。
小店以及周围的环境真不敢恭维,小土坡几乎被垃圾堆环绕着,两道递进式的台阶下面就是几个硕大的垃圾桶。
拾级而上,就再也看不到比台阶更好的路面了。根本就是土路,高高低低、坑坑洼洼,只有少数几块豆腐大的区域还算平整,不过只有膝盖那么高的餐桌放在上面也着实摇摇晃晃。
清一色的小板凳,你还别嫌疑,赶上高峰期的时候,连个小板凳都找不到。
我们一共八个人,根本没有坐的地儿。
男生们都很积极踊跃地加入了排队等着端面的长龙,那队伍俨然已经拐成了“之”字形,都快拐到台阶下面去了。
我们几个女生把所有的感官都调动了起来,盯着哪儿一有人离开就赶紧占据哪儿。
还好,最后在一个长桌那里抢占到了先机。
Δ
无独有偶,也许是受新闻头条影响的关系,我们去的时候刚好碰上了当地媒体的自媒体直播,据说在线的观众已经上万人。
顺着镜头45度角的方向看过去,一个光着膀子、下身穿着在超市就能买到的大裤头、身材微胖的中年男子,孤傲地坐在小土坡最高的地方——一口被架在火上的大锅旁边,锅里翻腾的正是经营了29年的主角——肉蓉方便面。
这男子早已汗流浃背,脖子上挂着一块儿已经变成了灰色的白毛巾,一看就用了很多年。在等待锅里的面煮好的间隙,他若有所思地望向远方,那里有街道、人群、车龙和灯光。
如果说等待的人群排成的队伍是“之”字形的话,那么他就是“之”字上的那一点儿,颇有种“孤胆英雄”的范儿。
我们的面终于出锅了,一份肉蓉面加煎蛋、加香肠是标配。
我有样学样地把摆在桌子上的八、九份调料往碗里舀了个遍,包括盛在塑料可乐瓶里的酱油醋之类,然后调匀。
我满怀期待地挑起一筷子,送入口中……勉强下咽。
许是我的期待太高了,许是我原本就不爱吃方便面,不能怪人家面不好。
与我邻座的女生,硬塞了半碗下去,搁置了。在等待大家的时候,她闲得无聊回头张望,突然吓得跳了起来。原来在她的板凳腿边上,有一只大约食指那么长、长着翅膀的蟑螂,离她只有几公分之遥。
女孩儿惊魂未定地说:“这也太邋遢了!”从此再不敢坐,而且站得特别远。
一位朋友笑笑,逗她道:“吃得就是这份邋遢,哈哈。”
Δ
我在吃过一口之后,就再也没动过筷子,而我同学已经把整碗都吃完了,还特别干净。
我忍不住对他说:“说实话,我真不知道这面有啥好吃的?”当下,我有一种浪费粮食的愧疚感。
他很体谅地说:“也许是你吃不惯。”
另一位朋友补充道:“吃这个面,是需要有背景的。”
我一头雾水,问他:“什么背景?”
他说:“比如你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这个时间刚刚走出车站,一路上都没好好吃饭;又或者农民工刚刚干完了一天的体力活,饥肠辘辘;再或者你在家里窝了一天写东西,啥也没憋出来,特别惆怅地走到这儿……”
“哈哈!”我笑了,我知道后面那个是他故意调侃我的。可是,仔细地想想他的话,不无道理。
Δ
从坐下来到现在,我观察到,来这里吃饭的人,不论年龄、不论职业、不论身份、不论贫富,什么人都有。
这样一个杂乱不堪、邋里邋遢、用编织袋那样的塑料布支撑起来的小店,却是一个可以让所有人放下伪装、放下面具、打破那堵厚重的墙,来简简单单地吃一碗面的地方。
在这里,没有人在乎你是谁。
同行的人,会问:“味道怎么样?”
拼桌的陌生人,会说:“麻烦帮我把那个调料递一下。”
在这里,没有人会畅谈人生,没有人会刻意久留。只待吃完了,纯粹地转身就走。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这是小我的动力,也是我们追求名利、追求物质的出发点。而这里,是一个可以暂时收起“特殊性”的地方。这里的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回归了普通、回归了平常。试想,如果一个当官的、有钱的,在这里摆谱的话,恐怕会被周围的人啐骂:“脑子有病!”。
这里虽然局促,却可以歇脚;这里虽然脏乱,但能够歇心,哪怕只是一碗面的功夫。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 第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