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赵湘南作为保姆带大了万家的5个儿女。30年前,79岁的她孤苦无依,万家人把她接回家当亲人照顾,直至老人108岁离世。沈阳万春春一家三代接力照顾百岁保姆的故事感动无数人。”
也许会有人说:“这不是应该的吗?”,是的,按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来说这确实是应该的。但现实生活中像万家人一样主动接老人回家,又三代接力照顾的事实并不多见,这不由的引起了我对家庭教育中“德育”功能的思考。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德”字的构成——“德”的字形由“心”、“彳”、“直”三个部件组成。“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彳”表示与行走、行为有关;“直”,“值”之本字,相遇相当之义。(洪颐煊《读书丛录》:“值本作直。”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凡彼此相遇相当曰值…古字例以直为值。”)字形本意为“心、行之所值”,是关于人们的心境、行为与什么水平或什么状态相当的判断。万家人如今的行为正是一种由心而发的“德”行,正是因为他们的心境和状态认为值得去做,应当去做,才促使了这件感人的故事。
那他们的“德”从何而来呢?不正是赵老太在万家做保姆时勤勤恳恳的“以身作则”所渗透的无形的德育吗?如果赵老太只顾辛苦劳作,而没有给年幼的他们进行思想交流,进行德育教育以及用一颗真爱的心去对待他们,我们也许就不会与这感人的故事相遇。
也许赵老太不懂得什么叫德育教育,也许赵老太真的对这方面有所研究,但她真真实实的做的就是“以身作则”,正是她心中的准则和责任,让她的付出达到了“以心唤心”“以爱唤爱”“以德唤德”的结果。
故事虽然简短,却值得我们深思;行为虽然简单,却需要我们深究;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我们都在讲“德育”二字,可真正的德育究竟是什么呢?什么样的“德育”方式才能真正的奏效呢?我们不妨引用一下孔子《论语·子路篇》那句话——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想“以身作则”应该是我们家校共育中最简单、最朴实的德育方式,老师和父母的“榜样和责任”作用所传递的德育将意义深远的影响孩子们及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