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时,我的心情异常沉重。改革开放四十年,看着很多农村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农村建设大刀阔斧,而我们村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在学生教育方面还大不如过去。
村子坐落在半山腰,十年前在国家村村通公路的政策下将通向外界的主干道路硬化,各家门前道路也根据每家距离,自家出钱得到了硬化,交通改善了不少。如今,被硬化的水泥道路已被压的面目全非,可村子却无多大改变。
农村人靠天吃饭,收入少的可怜,所以很多年轻壮力都去外地打工。村子里形成的风气就是:过完年出门打工,农忙时回来收割庄稼,完了继续去打工,过年前回家。挣得的钱不干别的,也不敢干别的,就是用来翻新房子和娶妻结婚。很多人家,一辈子就这两件事都很难完成。
奶奶,今年83岁,我去看望时,她正在添炕(农村人睡觉用土炕,在炕里面添进去农作物秸秆燃烧取暖,所以每天都要向里面添加农作物秸秆)。奶奶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十来年,行动不便,现在越来越严重,但还得干些力所能及的事。
奶奶由小爸照管,小爸今年四十多岁,未婚。像小爸这样四十来岁未婚的男人,在村里很多。村子地处偏僻,虽国家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精准扶贫脱贫致富,但村子依然很贫穷落后,很多小孩,初中未毕业,就外出务工,文化水平低,另加动辄十几万的彩礼钱,所以很多家庭结不起婚。
奶奶家以前在山窝子里,被评为特困家庭,五六年前政府出了一部分钱,搬了新址,盖了两面新房,院墙和大门得自己出钱盖,但由于奶奶需要小爸照顾,故小爸不能外出打工,所以没钱盖得了像样的大门,一直就那样用一扇破旧的木门凑合着。
社里二十年前,有两所小学,一所从一年级到二年级,一所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没有幼儿园。后来一年级到二年级的那所学校撤了,只保留了那所全年级的。
我上学那会,学校虽破烂,都是土坯房,但有公派好老师,学习氛围很好。学字没纸本子,就在地上用树枝画,朗读背诵课文都在学校周边的土坡上,你争我比,氛围很好。
现如今,学校被翻修了多次,各种设备应有尽有,也盖了幼儿园,可是基本没有公派老师,聘的代课老师。村里读过书的初中生代小学生,读过小学的代幼儿园学生。听说很多学生,考试成绩都是几分或三四十分,能及格的很少。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从学生角度,小学阶段是最重要的,是长身体、长知识最旺盛的时期。小学的基础打得好,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所以当我听到村子现如今小学情况时,内心深深地担忧和莫名地气愤。不重视教育,毁了的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人。
看着渐行渐远的村庄,一种凄凉和无奈感充斥着全身。人常说,故乡是一份牵绊,而对于我,故乡是一种忧虑,我怕它一直平穷落后,怕它被文明进步甩在身后,怕它被世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