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快结束时,笑薇姐分享道:"若给我在刚走进小屋时的心情焦虑程度打分为9分(需要紧急教练),到走出小屋时已然为1分,小屋就是so神奇!"
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会让笑薇姐从焦虑的9分降到平和的1分?
故事还得从大敏老师的一句“我今晚不在状态”开始说起。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对面的张骏院长立马“就地取材”,邀请已在场的小伙伴每人用焦点问句对大敏老师说一句话。都说了些啥,看看沈亮老师认真的板书吧:
当事人听完后迫不及待地分享她的感受,因为不说怕忘掉:“听到第一句时就有点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觉,假如在听到这两句(奥,是这样啊)、(一般人都会有这种感受,正常的)后再听到(还是来了。你是怎么做到的?)这一句,会让我更舒服;原词反馈会让我更想多说些什么;赞美促使我反思!……”一轮下来,我们的大敏老师已静下心来,回到了自己想要的状态,“焦点”就是so神奇!
研习回家后大敏老师线上分享道:“印象深刻的就是好奇、反思、敏锐。及时捕捉到对方的信息、给予回应与同理、运用当下适合的技巧开始对话……不经意间放松了,理解了,有新想法了,一个充满能量的磁场!带着满满的能量回到生活,开始跟爸爸探讨下班时与孩子的对话,思维范围变得大了,能猜想背后的可能性,能看到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也认识到如何及时将“普通妈妈”切换到“焦点妈妈”。晚上,“焦点妈妈”跟孩子对上话了,询问孩子是否愿意聊几分钟?得到允许后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说说在事件中爸妈的关注点是什么……愉快的对话(赞美,成果目标,具体化没有成功不过相信就会看到)!”
镜头切回到现场:热身活动结束,正式开始今晚的焦点问句学习。带领者张院和沈亮老师让伙伴们每人说一个代表性问句,并让大家投票哪一句是最常用的或最少用的,哪一句是用得最⑥或最怕用不好的!
投票结果出来了,“赞美”、“例外”、“共情”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成果问句”和“追踪问句”并列倒数第一。这样的结果很有趣吧,相信伙伴们都有一个重要理由!
美妙的事情发生了,当我在分享时表达了对“评量问句”有种因为用不好而惧怕的感觉时,张院及时抓住了"机会",邀请我和大敏老师"现场演绎"焦点咨询",其中的几句问句由群利老师板书记录了下来。
咨询一来一回,每位小伙伴对于评量问句及其他问句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感受!我的感受是:和我一直抗拒的”评量问句“来了个亲密接触,让我欣喜地发现:原来它也不是我想像中的遥不可及,只要有胆量去尝试,它也会慢慢地向我靠近!当这一句”那你多出来的2分是什么?“从我嘴里问出来,并且得到老师们的肯定后,些许成就感让我增添了几分信心;当大敏老师问我”现在的2分和之前的2分有什么不同?”时,让我情不自禁地表达出了我在打分时思考的那一个过程,这个思考的过程让我知觉到我做的好的部分和需要提升的部分。知觉到的那一刻,心是愉悦和踏实的。
笑薇姐说:“今晚的学习形式上依然遵循"不确定+共创",不经意间获得案例一一每人试着问一句一一案主体验问句并分享一一每人归纳问句技术专业术语一一交流对问句的理解和不同感受一一聚焦评量问句一一模拟对话练习评量问句一一分享观察感受。不确定+共创的形式不断创造学习新体验。评量问句的使用对我来讲也有困惑。通过讨论发现要注意使用时机,不要预设使用结果,使用时不刻意,但需加强刻意练习。”
在雨夜转了三大圈才找到车位来参加研习的田老师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利青与世敏的对话,利青回应的灵活性:“状态最好是10分,你给自己打几分?”“12分!”“哇,12分,多出来的2分是什么?”我们通常的回应句式或许是“哇,12分,你是怎么做到的呢?”,问“多出的2分”,虽然也能打开对话者的思维空间去寻找做到的部分,但个人觉得比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更聚焦细节,更关注和平时做得不一样方面。” 田老师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能量!
田老师还说:“那天伙伴们一起体会“追踪问句”的用法时,“愿意”一词引发我的反思。平日里,学生是我学焦点的重要“陪练”,为了和他们落实“一小步”,也会用“追踪问句”式谈话:刚刚听到你对自己期末复习的安排,具体细化,而且也劳逸结合,特别好!你如何知道自己每天在坚持实施计划?爸爸妈妈如何知道你在按计划自主复习呢?当小组成员感受到什么也会觉得你在坚持实施复习计划?学生往往会回应“不知道”或迫不及待地回答“我知道了”。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问句学生熟悉吗?当时是中午时间,学生忙着写作业,是否“愿意”继续和我聊?所以,这样“追踪”的效果显而易见会是怎样的 !此时头脑中又浮现焦点精髓之~“慢就是快”。“知道”和“做到”是两个面向,有了“知道”的基础,需要继续在小屋里和伙伴们浸泡!”满满的收获替代了“找车位”的懊恼!研习就是so神奇!
笑容灿烂的带领者沈亮老师在我眼里评量问句用得可⑥了,她说自己感觉用的最顺畅的是评量问句,但一听李杨分享她使用最有感觉的是追踪问句时,她也有同感。沈亮老师说:“问追踪问句还是有点小窍门的,带着真诚、尊重、好奇的态度,贴着来访者的需求,问句简单尽量应用原词,陪着对方慢慢去探索,我自己觉得这个技术用在帮助对方澄清接下去要做的一小步是很有效的。记得小的时候,老是被家长说自己如何如何慢,有点被嫌弃的感觉,人到中年,越来越觉得自己小时候的“慢”到现在的年代里变成宝了,我要慢慢琢磨这个“慢”到底还有哪些我喜欢的地方,让生活变得慢一些,让自己的脚步走得更稳一些。期待下一次的研习。”
张晶老师通过我们的案例演练,想到了她在实际咨询中运用到评量问句的场景,并且分享了让她觉得开始入门的第三次研习的收获: 其一:第一次体会到了焦点不需要刻意共情,只需要自然同理,这和家庭治疗有些接近,但自然同理是很高的境界,不刻意但也让来访者感受到被认同和被理解,需要不断修炼。其二: 焦点问句虽然容易,但贴合来访者的思路却很重要,也能使来访者更容易接受这样的问句。像我经常使用的例外问句,如果时机和情形不对,就很难发挥效果。其三:咨询师的淡定,从容,自信及不预设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咨访关系和咨询效果,即使是来访者打的同一分数也许也有他的不同含义。更何况改变也很可能发生在咨询后。
群利老师提出了“共情”和“一般化”有什么不同的问题,伙伴们都表达了各自的理解,从而又延伸到了“同理”,听听当事人的研习感悟吧:“当被问到焦点问句中你最常用的是哪句时,我回答的是例外、差异和共情,总是记得焦点的正向思维,所以在案主说起一个问题的时候,现在的思维很习惯的会通过问句帮助对方找出问题不存在时候的情形。但成果问句、追踪问句平时真的很少使用,在李扬分享她的追踪问题使用感受的时候,发现原来通过追踪问句一句句的连续使用,竟然还能帮助案主进入到一个具体的场景并在细节中感受自己的情绪,发现问句问得恰当,真的是很有力量的。
对共情和一般化,原来认识上感觉差不多,笑薇对一般化问句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般化就像是一种被稀释的感觉,通过一般化问句,就像把一团浓浓的墨汁在河水中稀释开了,情绪是不是立马会改善很多呢?把共情转换为自然同理,传递给案主一种理解和信任,虽然淡淡的但并不刻意,是一种舒服地感觉。
在对评量问句的演练中,观摩大敏和利青的对话过程,大敏把评量问句和差异化问句结合在一起使用,发挥差异化问句扩大知觉的作用,发现对话就这么顺利地进行下去了,张院在分享中还拓展了评量问句挖掘资源、寻找目标地作用,原来评量问句不仅仅是打个分这么简单。
在问句使用过程中,抱着一种"放慢、放空、无期待,淡定、坚定、不预设的态度",肯定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吧。”
听到这么多老师和伙伴们精彩的分享,难怪华萍会如此感慨:“感谢伙伴们的分享,得以深入了解。”我也深有同感!
还有收获满满的晓玲表达了课前课后完全不同的感受:“因为自己刚接触焦点,对于书本的理解于我来说有点困难,有点地方更是想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问,问了之后发言者又要怎么回答,这句问话起到什么样的效果,那么要怎么学习呢,很苦恼,死记硬背了一些代表性的问句,但今天背出明天就忘,因为缺乏理解的基础。于是带着问题进入了课程,没想到刚进教室伙伴们就已经进入了角色,真是又高效又贴近生活,张院让我们每人运用一句学到的问句来问我们的大敏,我马上运用了刚学到的一般化技巧作了回应,自我感觉为跨出小小的一步而很开心,且有成果感。在让伙伴分享自己平时最喜欢的焦点问话技术中,印象最深的是李杨分享的追踪问句,也加深了我对追踪问句的理解,张晶对于评量问句的分享也让我受益非浅,还有评量问句和差异问句的结合使用技巧等等。在田老师的分享中学到了一句话(你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暂停一下,...)这句话可以运用于当你不知道如何问下一句话时完美的停顿,也缓解了平时使用焦点问句时的焦虑情绪。短短两小时,居然可以收获这么多。期待下一次的相遇!”
第三次研习活动,社员们渐入佳境,由此让张院感动于小伙伴们风雨无阻来参加活动,大家积极参与与体会反思,让不经意间的学习安排背后看起来还是聚焦着学习的计划目标。活动接近尾声,张院说:“有时候学的多了、快了也可能会容易忽略许多细节之处,以至于在使用过程中常会有明明晓得有这样那样的状况却不知如何解,或是解决了后不知所以然,这是需要留意的,我们学习焦点的愿景是“惠己惠人”,大家都是那么积极正向并善于反思,那我们就慢慢来,慢慢悟,多用、多思、多践行!”
看到这两小时里发生的一切,足以能让大家明白了,为什么会让笑薇姐如此评分了吧!是的,小屋就是so神奇!来吧,来吧!就让我们在温暖依旧的2019年里,在so神奇的小屋里,互相陪伴着,慢慢地行走在焦点之路上!惠己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