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笔记
《美丽心灵》是一部电影,描述的是数学家约翰·纳什“用自己的精神战胜了自己的精神病”的故事。他在挣扎中识别出周围人中哪些是幻觉影像,做到了对自己大脑思维的控制。李笑来老师用这个例子和维克多·弗兰克的经历提示我们不能成为大脑的奴隶,要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心智,是一个人知识和经验总和,也包括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正常的心智,聪明人办傻事不算少见。按照李笑来老师的说法,一个人若能开启心智,就能面临一个崭新的世界。开启心智之后,我们就开始不断积累,自我过滤,因为人与人心智有差异,经过点滴的积累,最终形成了巨大差异。
从用10元钱学习计算机知识,到因认为无用没尽早学习盲打,李老师在书中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高效的人也会有浪费时间的经历,并在醒悟后为此懊恼;一些知识不会马上在我们人生中发挥作用,但遇到学习机会就应该去学,只有亲身体会才知道这知识总会有用处的。
第2章笔记
人们总是期待速成,原因有二:一是我们的天性如此,总希望欲望马上能得到满足,做到一招制敌。二是很多人看不清现实,不懂得有些阶段无法跨越。
布兰奇弗劳尔教授通过调查,得出了一条人生各阶段满意程度和年龄分布U型曲线。从曲线上我们能看到,多数人从15岁开始对自身满意程度呈现递减趋势,45岁曲线开始上扬,这种在理想与扭曲现实间的挣扎状态持续了30年,这期间的浮躁感带来了巨大心理压力。“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这让人深陷痛苦循环。
不要想速成,要逃出这个痛苦循环,只有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速成不行,那就踏实行动。“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生活往往还给我们设下特殊的机关,越是想要的,越不给你,像大禹治水一样用顺应的方式对待问题与考验才是正解。“只要努力,只要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一点,最好相信到毫不怀疑。”
每次搬家装修总会留下遗憾之处,不是忘记在卫生间留个头拖把的水池,就是忘记在某处预留个电源插孔。没有完美,不论我们多么有经验也没有做到完美的可能。写作书经常提出的建议,先完成要写的文章,再去对通篇修改,以避免过度追求完美,造成完不成文章的结局。生活也是一样,要接受不完美,才能把要做的事完成。
人们害怕未知,一切未知的、不可知的因素都会威胁我们的安全感,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种未知永远不可知;另一种未知在未来可能变为可知。对未知的急于解决不是明智的,为此焦虑更会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李老师提出的策略是:前进时遇到问题,“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时间和积累会帮助我们,到了答案出现的一刻,我们“不再是当初那个无能为力”的自己。
我们大多数人在现实中的角色都与梦想角色相去甚远。A类人对手头的工作心不在焉,因为“这不是我的梦想”就放弃深入其中的学习与积累,这造成这些人在行业中渐渐落后,而在他们认为是梦想行业里奋斗的人一直没有停下脚步,这样一来,A类人如果真有机会到梦想领域从业,会落后于之前已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A类人最终会发现“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没成本就越高”,有的人最终甚至被自己的梦想毁掉。B类人会接受现状,这种接受不是消极的,他们会积极应对,“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他们热爱生活,不抱怨,专注做事不受外界影响,任何情况下都能找到情趣,因为懂得积累重要,所以也能时时进步。
想要与时间做朋友就得用正确方法做正确的事,那么我们要做的事是否正确怎么辨别呢?标准很简单,看它是否现实。“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资源稀缺是客观现实,也恰因入此,人们的主观愿望肯定不可能全部得到满足。”我们不应该把资源的不均匀理解为不公平,而是要在“承认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