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试问,能有多少人真正意义上理解佛学呢?能有多少人真的看清楚过自己的生活呢?又能有多少人可以读懂别人的生活。用这么一个网络热词来定义某一种生活状态,或者给别人的生活下判断,又能证明什么?
我对于自己生活的反思是认真的,没有任何一个时髦热词可以定义它。这个过程只有自己知道多么艰辛和纠结。
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劝说,好像年轻人不要自寻烦恼,把自己看得很明白,把世界看得很清晰,就会陷入虚无和空门。
心是好心,可惜我们关注的根本不是一件事。自我反思和自我拯救是一个人非常宝贵的能力,我很幸运拥有它,我所探寻的这一切,是在解决内心冲突和矛盾,是希望自己能够摆脱自身内化的那些糟糕的潜意识,想突破内心恐惧带来的阻力,让自己真正意义上飞起来。
真正意义上独立成人,有能力为自己和家庭担负责任,又同时不被原生家庭以各种道义来束缚和干涉,这是很难的事情的。我们的生存环境、传统家庭观念一直在培养的是“肉体成人但精神层面永远不断奶的孩子”,每个人身上都要背负着原生家庭的伤痛,从祖辈一代传给父辈,那些痛苦没有被解决和消化,于是变本加厉地传给了我们。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无奈和痛苦,无处可以倾诉的忧伤,那些进退两难的困境,这里面都暗藏着很多的问题。因为自身各种无意识的防御机制,让我们回避这些问题,又同时被这些折磨着。
人人都知道哪里不对劲,可很少有人去想办法解决这个“不对劲”,即便有些人尝试去做了,但面对内心深处的恐惧,太考验人的勇气了,触及到伤痛会很疼,于是选择了放弃。
我非常喜欢朱德庸一个系列的漫画《人人都有病》,他描述的是现代人的痛苦,面对痛苦的无可奈何,以及最终选择的继续忍受。每次看,每次都心疼。
人的喜怒哀乐都是情绪,任何情绪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根源,那么痛苦纠结这种负能量的东西,也一定有对应的深层次根源。只不过,我们有选择“面对”或者“不面对”的权利罢了。
我的确是一个自我感知很敏感的人,我能体会到内心深处那种不明所以但反复在生活中出现的冲突和矛盾,我想飞飞不起来,我想跑跑不动,总有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我。无论我尝试做多少不一样的事情,但最终发现自己依然困在一个结界里。
我实在不想让生活重复沉浸在这种怪圈中,所以自救直觉让我走到了心理这个领域。
02
这个过程从来不轻松,在最开始,会茫然无措,感觉自己身处在荒野,失去了方向感,知道自己有问题,但不知道应该从哪里下手。而这个层面,老师也不可能提供方向。
老师是一面镜子,在帮助我发现那些无意识犯的错误,去告知我这些错误背后的可能性动机,让我看到自己逃避的东西。但我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是接受还是继续回避,以什么样方式解决,都取决于自己。
就像“明白一个道理了”和“以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个道理”之间差了十万八千里,而这个十万八千里是靠自己走的,还特别容易反复、自我质疑,想回避退缩。从我这三四个月中写的大量反思类型的文章,就能看出我整个挣扎。
我愿意将这个过程称之为“过隧道”,我在黑暗的空间跑,很害怕,也不知道前面还有多少坑,但是支撑我跑下去的是前面的那片光亮,而且随着我不断往前跑,那片光亮更近,更能感受到温暖。
曾有亲近的朋友问过我,你走到光明里会是什么感觉?他担心那个光亮意味着神,意味着虚无,意味着什么都放下。
我的回答是,那个光明是天空,意味着我可以打破那个该死的结界,不再困在原地上,我可以跑起来,可以飞起来了,可以以一个最真实的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喜怒哀乐,不被那些代际传承下来的东西所束缚,不是父辈眼中的符号,不再被人定义生活。
03
真实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我还没有找到全部的答案,但现在隐隐约约可以感受到的是:
1、我呈现出来的自己,和内心的自己,是不应该有冲突的。
如果我内心是不开心,是烦躁的,却要在生活里装的风轻云淡,这很痛苦。如果我内在隐藏着攻击,讨厌着某人,却要在合作中让自己显得友善包容,这是违和。如果我对自己感到自卑,却要在别人面前表现自信,这是矛盾。
外在和内在自我的冲突,一定会产生别扭感,让自己感到分裂,让别人感到矛盾。这样的状态下,自我情绪会先崩溃,会无意识犯各种错误,人际关系不会和谐的。
2、倾听自己,才能感受自己的力量。
有人会认为倾听自己,就是自我中心主义,是不对的。相反,过于自我中心主义的人,往往都不会去倾听自己。
就拿我自己开刀吧。我过去就有点“自我中心主义”,我只认可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我只关心自己在世界上获得了什么。这带了什么结果呢,我会任性地发脾气,只认为自己受委屈了,我会排斥自己不认可的事情,觉得那都是错的,我会武断地打断别人的话,否认别人的判断,觉得他们逻辑有问题。
这样的自己,是糟糕的,是一个从没有认真倾听过自己的人。
当我通过倾听自己的方式,去解剖那个易怒独断自己的时候,我看到这些糟糕情绪背后真正的根源是什么,我在用这种攻击性的方式做自我防御,去试图保护内心受伤的某个部分。就像自卑的人用追求认同,自大自信作为防御,来保护那个自卑受伤的心。
倾听自己,就是去接受真实的自己,去感受自己喜怒哀乐发生的那个瞬间,它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就比如当我特别拖延的时候,我会去问自己,我到底想通过拖延的行为回避什么;当我特别介意某些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会问自己,我介意的到底是这种关系,还是我害怕这种关系会引发其他的担忧。
我对自身各种情绪感受得越深,我就能有所控制。过去我生气的时候,会追着攻击。但是现在我会在生气的那个瞬间,停下来想一下动机,渐渐不会将事态恶化,不再重复过去的争吵模式。
我的改变,悄然改变了我的人际关系圈。
3、倾听别人,体验别人的情绪。
能做到“让别人把话说完,不乱加自己的判断”,其实很难。
当别人在表达情绪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给出一个对或者错,聪明或者愚蠢,善良或者恶意的判断,毕竟我们是被父辈们以这样的方式评价长大的,然后我们把这种方式带到了人际关系里。
我们不曾拥有过“被人耐心倾听”的机会,于是我们也剥夺了别人“被我们耐心倾听”的机会。所以我们从没有认真理解过别人,就像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人认真理解过我们自己。
理解,是一种双向选择。我们给对方,对方感受到,才能回敬我们,然后是良性循环。
没有人不渴望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网中,应该是多样丰富的方式和平共处着,求同存异着。
04
我对自身的认识,其实还非常浅薄,未来依然需要去思索,去体验生命的各种历程。
这世界里真的不是只有我一人,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每一种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不再试图去寻觅所谓的“合拍的乌托邦领域”,那没有意义了,因为“合拍”本身就是个悖论,人的成长的半径和速度,从来都不可能一致,此时此地的“合拍”怎能变成永远的“合拍”。
更合适的方式应该是,接受世界本来就是求同存异的。我有我的思考方式,别人有别人的思考方式,可以体验和分享,可以理解和包容,然后就可以等待碰撞出更多未知的可能。
Ps:这篇文章算是我对近期自我反思的总结,也算是对“我为什么要自找麻烦做咨询”这个疑问做解答。我认为“了解自己”这事情,跟所谓出家参禅出世行为无关,恰恰相反,这是非常入世的行为,是我尊重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的成长方式。
Pss:涉及到心理层面的文章,我常能感受到语言的无力和苍白,我可能表达的是一种想法,但是文字到了其他人的眼中,会有很多其他的解读。
跟心理层面相关的东西,无法用正确或者不正确去定义,就像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无法用“对错”、 “应该或者不应该”来判断。那么非要在某个思维方式上争出高低,是无意义的。就算“探讨”出了一个结果,那也不过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臣服于自己的思维控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