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唐太宗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了皇帝宝座。
17年后,起兵夺权的事情,在他最宠爱的两个儿子,皇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身上,再一次上演了。
只是这一次,令人不解的是,为何李承乾已经贵为皇太子,未来注定是大唐的皇帝,他干嘛还要冒险谋反呢?
这一切,还要从长孙皇后的早逝谈起。
一、母亲去世,带来的情感缺失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之间,一共有三个孩子,分别是:皇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唐高宗李治。
李承乾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层含义,一是他生于承乾殿,二是希望他能承接天命,做一个有作为的好皇帝。
【注:乾是《周易》第一卦,象征着“天”。】
从小便带着父母期望长大的李承乾,一开始并没有辜负家人们的期望。
《全唐文卷四·立中山王承乾为皇太子诏》 尚书奏议:中山王承乾。地居嫡长,丰姿峻嶷;仁孝纯深,业履昭茂,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允兹守器,养德春宫。朕钦承景业,嗣膺宝位,宪则前王,思隆正绪,宜依众请,以答佥望。可立承乾为皇太子。
李承乾17岁的时候,遭逢了一场人生巨变:他最喜欢的母亲长孙皇后,不幸身染重疾,不久便与世长辞。
母亲的死,对李承乾触动极大,一方面是他想尽办法都不能挽救母亲的生命,另一方面则是关爱他的母亲不在了。
对于一位17岁的少年而言,这突如其来的灾祸,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二、父亲将对自己的喜爱转移到了兄弟李泰身上,引起了少年太子内心的忧虑
李承乾和李泰都是李世民疼爱的儿子,李承乾小的时候机敏聪慧,才华洋溢,但他自小体弱多病,身体不太好。
为此,唐太宗特地嘱托太子的老师孔颖达,不必强迫他学习过多的知识,要照顾好他的身体。
不过,李承乾并未因此荒废学业,私底下,他极为注重读书一事。
贞观八年九月,李承乾在向唐太宗请安的时候,太宗想试试他的才能,便让他针对治国之事谈谈自己的看法。
出乎唐太宗意料之外的是,李承乾完成得非常棒,以至于唐太宗和大臣谈话时,毫不掩饰对儿子的夸赞:我以承乾多疾病,不令读书,但与孔颖达评论古事。我试令作数纸,书言经国大体,立成三纸,颇有可观,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册府元龟储宫部·才智》)
李承乾与李世民父子关系的恶化,还是在贞观十年,也就是长孙皇后去世那一年。
这一年,李世民做了一件大事情,他让本应外派封地的魏王李泰,居住到了东宫旁边的武德殿。
《贞观政要卷六·悔过第二十四》: 贞观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为太宗所重,特诏泰移居武德殿。
唐太宗除了为李泰打破藩王成年后应该到封地去的规矩外,还做出了一系列溺爱的事情,其中最令人不可思议的便是允许魏王设置文学馆,自己招揽学士。
《旧唐书李泰传》: 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
再后来,李世民干脆在待遇上,都让李泰赶上太子李承乾了。
《谏魏王泰物料逾东宫疏》:臣遂良言: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睿极,其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
三、身体上的缺陷,导致的自卑心理
李承乾身为太子,却在一次偶然事件后,患上了足疾。
自从身体上有了残缺,李承乾原本的自信,开始慢慢消失。
以至于他在和李泰竞争的过程中,想的不是自己未来本来就可以名正言顺当皇帝,而是开始忧心起李世民是否会废除自己,另立李泰为皇太子。
“心病”是最难医的,此时的李承乾,犹如受惊的小鹿般,只觉得草木皆兵。
四、老师们的严格要求,激发了少年的逆反心理
李承乾和李世民父子关系走向破裂的过程中,来自老师们的“严厉”劝谏,也是促使李承乾走向黑化的重要因素。
贞观十四年,李承乾自己喜欢音乐,便在农时造了一间乐房,他的老师于志宁便劝谏他:太子宫华丽不?你看修建它的隋朝便是因为追求奢侈在过早灭亡的,你是想学习他们吗?
《新唐书》:今东宫乃隋所营,当时号为侈丽,岂容复事磨砻彩饰于其间?
至于大儒孔颖达,对于李承乾的批判,那更是直指其面。
李承乾的乳母都劝谏孔颖达:“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
孔颖达却态度强硬:“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逾切。
如此做的结果,自然是让李承乾更加叛逆,对于老师们的建议,史书记载:承乾不能纳。
总结
正是在以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李承乾和李世民这对亲密的父子,关系一步步走向了对立。
以至于,李承乾贵为太子,未来注定会成为大唐皇帝的人,却最终走向了起兵谋反的道路。
不得不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当时刻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并在其走向极端时,进行正确的引导。
如此,方可使父母和子女间,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