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原文
摘自《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p166-167
“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为什么不能给她建议帮助她?例如:我的女儿朱莉叶,犹豫去不去她朋友的生日聚会,因为她不喜欢她朋友邀请的那些人,他们经常说别人坏话、骂人。我告诉她:‘你还是应该去,要不然朋友该失望了。’这有什么错吗?”
如果你马上给她建议,她要么觉得自己太傻(“我为什么自己没想到呢?”),或怨恨(“别干涉我的事情!”),要么被激怒(“你真以为我不知道怎么处理吗?”)。
当孩子自己想清楚该怎么做的时候,他有信心并且愿意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照你这么说,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就什么也不管吗?我曾有几次对朱莉叶说:‘这是你的问题,你自己处理。’她似乎很不开心。”
家长忽略孩子提出的问题时会让孩子感觉受到伤害,或者被离弃。在忽略孩子的问题和立即给建议这两个极端之间,家长还可以做很多:
1.帮助她整理纷乱的思路
“朱莉叶,听你刚才所说的,你的心里很矛盾:一方面,你想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另一方面,你不喜欢她邀请的那些女孩。”
2.把问题重新叙述一遍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找到一个办法,既能参加生日会,又能躲开那些你不喜欢的女孩。”
问完问题后,最好停顿一下。沉默一会儿,有利于让孩子自己静下心来想出解决办法。
3提供外部可利用的资源
“我相信有关于青少年如何处理社交问题的网站。看看上面是怎么说的。”
“假如我做了刚才所说的这些,而且想出了一个办法,也确认朱莉叶还没想到,那我可以说出来吗?”在她完全理清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后,她就能认真倾听你的建议特别是你用尊重她的方式说出你的建议:“你觉得这样好不好,把那盘新的搞笑视频带到生日聚会上。那些女孩也许就光顾着笑,没时间说别人坏话了。”
I
(Why)当孩子面临问题而无法抉择和做出判断的时时,我们急于给予建议或是让孩子自己处理。前者会影响孩子自立,后者会让孩子感到被忽视。所以我们需要使用一定的技巧给出孩子建议。
(What)首先帮助孩子琢磨透他所面临的问题,然后采取尊重的方式给出建议是在立即给出建议和忽略问题之间的做法。
(How)具体步骤如下:
1.帮助整理思路:帮助孩子梳理问题,找出矛盾症结;
2.重述问题:抽丝剥茧,提炼问题;
3.提供外部资源:建议孩子主动寻求可以解决问题的可利用资源;
4.给出建议:使用“你试试看……”“如果这样做……你觉得怎样”
(Where)适用于孩子面对苦恼,纠结,无法自己做出决断的时候。
A1
上学期,孩子在学校忘记上交生字本作业,回到家才发现,顿时慌乱:“妈妈,老师说这个作业如果不交的话,就不让从小学毕业!”我噗嗤就笑了:“不可能!”心里琢磨着,肯定是老师为了督促他们及时交作业,吓唬他们呢!可是我看他真的很担心,就告诉他“你真的想多了,要不这样,我给老师发个短信!解释清楚,怎么样?”他才放下心来。
反思:
在这个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我没有引导孩子思考并做出判断,而是直接代劳,会帮助他产生一种信念:“以后有问题就找妈妈,妈妈可以帮我,我自己处理不了!”
A2
目标:明天和孩子探讨今年暑假要不要出国旅游的话题,鼓励孩子思考,做出客观判断,传达正确价值观!
行动:1.帮助理清思路:我这样对孩子说:“去年暑假,你看到好朋友去国外旅游,你也想去,可是爸爸妈妈暂时没有这个计划?这让有点苦恼对吗?”
2.重述问题:“主要是马来西亚有个乐高城非常吸引你!而我们这个暑假又不能去!怎么样能在不出国的情况下还可以尽情地玩呢”
3.提供外部可以利用的资源:“看看网络能否帮到你?国内有没有类似的地方?或是你还有什么办法既能娱乐身心,又可以不用出国?”
4.给出建议:妈妈觉得去不去国外不是关键问题,只要能愉悦身心,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好多等着我们去享受呢!
在第3步结束后,如果孩子可以开动脑筋去想,就对启发了孩子遇到问题怎么去思考和判断,如果沟通愉快,可以在第4步传递价值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