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写过一篇【孩子强迫症?】追求完美的父母惹来祸现在发现这原来不是少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想做完美父母,其实是在通过牺牲孩子的幸福感来满足自己的存在感。
儿童最需要的是天性能力的发展,而不是靠语言助推出来的虚假能力。
父母对孩子的苛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会铸成孩子一生的性格缺陷。
“完美妈妈”并不光荣
当时,我生下儿子不久便不得不重回工作岗位。脑中想着孩子,手上还要面对很多很多学生的需要,家里的事情也一件不能耽误。在这种情况下,我慢慢发现了问题。
作为一名妈妈,我很想做对做好。很多妈妈好像也跟我有同样的想法:好妈妈,好妻子,好媳妇,好员工,好女儿,好朋友......女人要得总比男人多吗?是我们对自己太苛责了。
要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妈妈。你只须当一个“过得去的妈妈”就好。
不过,我们依然控制不了内心的不完美欲:如果给孩子的爱太少,成人以后孩子是否会埋怨我们做得不够。然后痛苦地回忆着妈妈曾经对他做了什么,爸爸又没做到什么。
我遇到了“完美”的一家子
我的母亲、婆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一辈子围绕家庭、围绕丈夫和孩子在转。但是她们同时也都没有退居家庭做全职妈妈,她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可是她们依然没有自主权、没有受到尊重、没有人懂得她们的付出。甚至到了晚年,当她们的健康亮起红灯时,依然没有人觉得对她们有所愧疚,也没有人陪她们去医院看病。
让我最诧异的是,这样的母亲在社会上占据到90%以上。而且她们的子女有一大部分把父母的晚年照料当成一种负担,而反之这些父母自身居然没有一点点难过。“只要孩子过得好,我们怎么样都无所谓。”原来养出白眼狼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些善良的父母。
从生活习惯来看,很多母亲都太喜欢料理家事,一刻不停像个机器人。她们见不得家里有一丝灰尘、衣服晾得有一点点折痕、东西摆放得稍有不整齐一定要调整,还有就是一定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要求把她们对待子女的态度也用来打理新的小家庭。
于是你会发现,这样的女性带出来的孩子都有一定程度的“完美欲”和“强迫症”,有一些甚至是对别人非常苛责、对自己非常随便。继而这样的女性带了第三代以后,她们还是会把自己固有的养育标准去要求第三代。
有的时候她们很善良,有的时候她们又让人很反感。因为她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正在被这种“完美欲”折磨着、纠结着,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我们的父母是否做得太多?
很多父母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孩子收到任何一点伤害,哪怕极小的危险性。比如,
孩子走路的时候摔了一跤,家里人马上会飞奔过去抱起来,很夸张地去安慰和关心;
孩子被家里桌子椅子撞了一下,家里人马上会大惊失色,甚至有些老人会说“打桌子,打椅子”导致孩子记忆力只要是自己受伤了就应该打还那个导致他受伤的东西/人;
孩子明明自己可以拿的一些不带危险性的东西,家里人非要下定论说“你不会拿的”;
孩子表现出想要帮你做家务,家里人却说“走开走开,别帮倒忙”;
到孩子再大一些,父母们又开始盯在孩子屁股后面检查功课、担心孩子有没有结交不好的朋友、担心女孩子外出晚归会不会碰到坏蛋等
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我们的父母下了太多“你不能”“你不会”的结论,看似是在保护我们爱我们,所有这些父母试图帮我们避开的风险,到了长大后依然会与我们不期而遇。
亲子关系应该无私还是自私?
“我们把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
由于是唯一一代的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变得特别珍贵。与此同时,我们从孩子身上索求的也更多——更多陪伴,更多成就,更多幸福,在此过程中,无私(让孩子幸福)与自私(让我们自己高兴)界限越来越模糊。
繁忙的工作加剧了这种现象。你是想因为他没收拾好房间而跟他拌嘴、让他生气呢,还是一起玩儿个游戏?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时刻喜欢我们。
导致孩子不自信的元凶
自信很快变成有害的自我膨胀,自我中心和不劳而获感同时涌来。
与此同时,焦虑和沮丧人群比例也在上升。为什么会这样?
自恋者年轻时会很快乐,因为他们是宇宙的中心。父母就像仆人,开车带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满足他们每一个愿望。父母不断地告诉孩子,他们是多么特别,多么有才华。这些孩子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是比所有人感觉都好。
步入社会后,这些自命不凡的人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他们不知如何在团队里合作,不知什么是界限,也总是看不惯周围的人。他们不喜欢老板说他们的工作尚需改进。如果没有得到源源不断的褒奖,他们会丧失安全感。
父母们宁可相信他们的孩子有学习障碍,也不愿意相信孩子本身资质普通。
强加责任与愧疚感
丈夫的母亲要求儿媳妇照顾好孩子、照顾好自己的儿子、照顾好家里一切,反之则对自己的儿子没有一丁点要求,或者是不敢有要求。当媳妇熬成了婆。难道就一定要女人为难女人吗?这就是一种强加责任。
与此同时,女性在平衡工作家庭、父母孩子中左右为难。总觉得自己赚得不如另一方多,所以甘愿在家承担看似没有经济效益的一切付出。但,你的另一方是否懂你的付出,感激你的付出呢?
很多实例表明:童年时期父母一方存在感有所缺失的家庭,孩子成年后会导向养育他的那一位的样子。
女儿最终嫁给了与自己父亲在某些程度上相像的人,而儿子最终娶了一个与自己母亲在某些程度上相像的人。我们的人生既需要异性互补,也需要同性陪伴。
选择权与安全感
进入幼儿园后,因为失去了家庭唯一地位的保护,孩子会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这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
很多父母,自以为设立了规则,事实上却摇摆不定。当孩子缠着要买冰淇淋,家长先说不行,今天不买,星期五买。孩子纠缠、耍赖,哭泣,尖叫,家长就马上妥协了。
每次带着孩子在小区里玩,都有家长在互相讨论“我们家的孩子很不听话,很皮,难养”我真的很想说,这说明你们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有问题。包括我也在家里人面前提过无数次,但是观念不同的人永远不会接受你这种看似歪理的看法。甚至很多家人会当着外人的面随意贬低自己的孩子。
我从来不对儿子说:“这是你的早餐。”而是说:“你想吃馄饨还是面条?”
到了周末,我会说:“你想去公园还是待在家里玩?”
有时我的儿子因为我们强行带他去某个地方而大发脾气,有很多时候他更想待在家里玩,但也会因为想和邻居孩子玩而中途改变主意。我尽量给孩子合理范围内的自由选择。
有一天,我告诉他:“我们去商店买衣服吧。”他反问:“我不想买衣服,我想找小朋友。”我告诉他没有选择,因为邻居小朋友今天不在家,而你的衣服已经都小了需要买新的了。“
我小的时候,并不能选自己想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的同龄人也一样。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拿他们当大人,等他们18岁的时候,又拿他们当小孩儿。
这是代沟的问题,也是强加爱的表现导致的结果。所以我们才会说,做父母最高、最难的境界,不是当父母而是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