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能够坐拥江东数十年,当然要感谢自己父兄,尤其是自己的哥哥孙策。
孙策一直依附于袁术,但是也是被袁术伤透了心,才自己占据江东,以图霸业。
最初的时候,一直在江东发展的孙策,看到袁绍与曹操的开战,以为有机可乘,就想乘两人交战之际,一举拿下许都,端了曹操的大本营。可惜的是没有来得及成行,便被刺客所伤,伤后不治身亡,临死之前,将江山社稷交给了弟弟孙权,并交代了遗言。
在这个位置传承上孙策高人一等,站得高、看得远,没有把自己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这才有了孙权和江东的未来,也才有了以后三足鼎立的局面。相比那些非要把江山社稷传给自己儿子的人高明了许多。
孙策其实是一员虎将,但在江山这个问题上,他考虑十分周到。他没有把江山传给自己的儿子,当时他其实已经有了儿子孙绍。他完全可以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要求弟弟孙权来辅政,这样就面临幼子继位,弟弟虎视眈眈的局面发生,这样的确不利于东吴的发展。所以孙策选择了传位给孙权,其实这样说来容易,要做到并不容易。孙策为孙权接位扫除了很多故障。《三国志孙策传》记载“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孙策临死之前请张昭等一批位高权重的老臣前来说:“现在全中国都在大乱之中,我们现在占据吴、越这个地方,这里有三江的险固,足以观其虎斗成败,成为一方霸主。您们要好好帮助我弟!”后来又招呼孙权,将印绶交予他,对他说:“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到夜间孙策便死去,时年二十六岁。
孙权当然十分得力于哥哥的赏识,否则的话他也只能靠边站,除非发动兵变去谋夺自己侄子的江山社稷。
不过孙权在对待自己的哥哥,却不如哥哥对自己好。
孙策是个悲剧的人物,壮志未酬,就身先死,但是他又是后来东吴的奠基者。孙权能有后来的作为,也完全得益于孙策的大公无私与远见。尽管在孙权称帝后,他只被追封为长沙桓王。孙权的基业却是孙策一手打下来,并且为他遗留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团队。周瑜、黄盖、张昭都是东吴的佼佼者。而对待孙策的封号,孙权更多的也是从政治层面来讲的,按理说,孙策的儿子一旦成人,孙权就应退位,或者是百年之后,要退位,但孙权显然没有乃兄那么大度。所以陈寿评价孙权:“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意思对孙策的尊崇不够,对其子孙安排,也没用到位。有点忘恩负义的意思。 孙策确实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虎将,人称小霸王,据吴历记载,“曹操闻孙策平定江东,叹息说:“猘儿难与争锋也!”猘儿就是年少勇猛的人,十分想拉拢孙策,无独有偶三国志孙策传也记载”而 策 并 江东 , 曹公 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于。是,把从弟曹仁的女儿许配孙策的弟弟孙匡,又让自己的三子曹彰娶了孙贲的女儿。并以礼征召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命扬州刺史严象推举孙权为茂才。这一切都是曹操想把孙家拉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来。很显然,孙策并没有上当。 曹操十分看重的郭嘉却似乎一眼看到孙策的未来,:“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果不其然,孙策临江未济,为许贡门客所杀。关于孙策的死,。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历》记载,孙策受伤,医生告诉他,说这伤可以治,但应好好养护,一百天不能有剧烈活动,也不能动怒。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对左右说:“脸成了这个样子,怎么还能建功立业!”结果动作过大,使伤口复发,当夜死去。但是无论何种记载,孙策最终是死于刺客之手。随着孙策的死,江东聚焦到了孙权的身上。
em_chec�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