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读完《高效学习》(作者:和田秀树)这本书,也谈一些自己的收获。
作者是和田秀树,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曾就职于东京大学附属医院,兼任美国卡尔‧明尼格(Karl Menninger)学校的国际研究员,在日本以教授各种考试秘诀而闻名,著有各类实用书籍六百多本,内容主要包括时间管理、心灵感悟、学习方法等,涉猎广泛,因此获得了“学习之神”的美誉。他倡导的高效能人士的学习习惯在日本深受欢迎,帮助众多想学习的人实现了高效学习。(来自百度百科。)
拿起手机,随意划动各款app,无数的资讯飞快地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根据我们查看时间的长短和喜好,它们会持续地给我们推送各种各样的内容,包括娱乐八卦,时事,活动通知,美妆、球鞋和广告等等,当然也包括了我们感兴趣的知识。
如今的网络时代,学习变得非常的方便。于是有了很多公众号,问答app,或者短视频app,里面充满了非常多的“碎片化知识”,让我们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学习一些知识,满足了我们的求知欲,从而也得到那么一些“我今天学习了”的满足感。
碎片化学习可以填满我们很多长短不一的空余时间,但如果要提高自己,保证自己的持续成长,这是远远不够的。
学习是需要不断强化的能力,用以应对不断进阶的知识,所以自学的能力,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持续提高。从小学开始,我们接触到的一些类似于“学习就是要能吃苦”的话,或多或少让我们觉得学习大概是苦闷的事,成年后一谈起学习,许多人都会有很多理由来表示自己“太难了”。没时间没精力没兴趣没方向,皆是我们拿不起学习的理由。
尤其是,学习是需要厚积薄发的,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延迟满足。因为学习不能马上变现,不能马上让我们变得博学,也不能让我们马上变得有能力赚很多钱,这样延迟的反馈,让很多人对学习失去了动力。
是对的,书中引用了科胡特的话:“人的自恋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不适。”勉强自己学习不想学的知识,会伤害自己的感情。所以:
第一:我们一开始自学,要学适合自己的, 简单入门的,或者去复习我们以前擅长的。先跟学习谈感情,才能培养出热情。
第二:每天记录一些自己不满的事情,带着不满和疑问,去搜集资料学习,从而解析我们的不满,解决我们的问题。带着我们身边存在的困惑去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具有目的性,不断有新的疑问,就会有不断的学习需要。既能养成学习习惯,也能培养我们的求知欲。
第三:多去质疑我们不确定的事,甚至于一些常识,我们也可以不断怀疑。然后通过自己的学习去验证这些事情,可以让我们看得清事物背后的原理,也可以让我们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学习最常规的方法是看书,我们通过兴趣、不满和质疑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动力之后,通过看书可以达到“输入”的效果。
首先,看书一开始不要追求虚荣心和名气,可以从某专业里入门的书籍开始看。
其次,挑选书本的时候,一看序,了解作者对书中观点整体的描述。二看目录,知道观点是如何阐述论证的。三看最后,看收尾是否所言有物。
最后,除了小说,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要完整读完,大可以从书中关键部分获取知识。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实现属于自己的“输出”。有的人看了很多书,学习了很长时间,但始终不能做到言之有物,不知道自己看过什么,也整合不出自己的观点,归根结底,还是输出能力不够。最好的输出方法,是写作。走过读书阶段的作文写作,很多人都是谈写色变的,但对我们刚开始输出的人而言,只需要“肆无忌惮”,大胆地表达即可,秉承一个原则去尝试写作输出,那就是:简单易懂。不要害怕文章乏味啰嗦无趣,写出来看得懂就好。正所谓“落花水面皆文章。”
有了一定的输出想法后,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小技巧去提高自己的写作输出能力:
一、模仿借鉴。网络发达的年代,我们很容易找到一些大师和高手的作品,我们可以模仿他们的方法,把他们说过的话,用自己的语言再说一次。反过来思考一下我们要说的话,假设是他们,又会怎么表达。
二、找到自己最独特的观点。不去盲目跟随大众的思路,多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我们学习的知识,以达到在输出的时候,可以出现不同的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使之成为我们独一无二的输出。
三、学习一些固定的写作结构,练习练习再练习。
通过我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开始,培养学习热情,不断地输入再输出。去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准持续的学习之道,才能造就我们不断成长提高的人生。每天的学习,最难的是前面的五分钟,这五分钟里我们想玩手机,想看电视剧,想看八卦新闻,想看看朋友圈,想看看朋友们群里在聊什么,这些都不断在抓着我们的思绪上蹿下跳,通过克服这五分钟的挣扎让我们进入状态,每天的学习之门将会为我们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