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楚落后
在你周围的圈子里,你是否觉得你比其他人都好一点点,起码处于平均水平之上,是否觉得在平均水平之上就是不落后了......就像大约90%的人会认为自己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显然实际这是不可能的,社会心理学把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处于平均水平之上这件事称为“乌比冈湖效应”,也就是说:
我们并不能感知整个世界,只能通过感知自己的周围来判断是否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已经局限的眼光加上往往过高的评估,让我们自己感觉还算过得去,并不落后。
所以我们对落后的感知很可能是错的 ,实际情况肯定是有人领先有人落后,而且落后的还是绝大部分人,那么落后的标准是什么呢?
落后的标准
一说到平均水平,我们就想到超过50%就不算落后,这个50%只有在绝对平均的情况下才会好使,现实往往从来不按平均分配,所以这个标准仿佛也不是那么不统一。
1、感知的局限,只用自己周围来判断标准。
就像上学考试一样,你虽然考了90分,在你们学校第一,这个成绩足以沾沾自喜了,但是放到这个市区,整个省,甚至全国,可能90%的人都在90分以上。这个分数在学校时候还有点用,到了社会中,即使100分,分数恐怕也没办法衡量是否落后了。
移动互联网已经为我们跳出局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们几乎都被连起来了,我们能感受的世界已经不单单局限于自己的周围了,无论感知的深刻还是肤浅,至少我们有这种机会了。
2、你是否进入了前20%。
即使跳出了局限,比较的范围放大了,根据二八定律,20%人占有了80%的资源,恐怕超过平均水平我们依然是落后的,起码达到前20%,才算不落后的。想想在你的行业,你是否进入了前20%,“乌比冈湖效应”已经说了我们的感知不太可信,如果已经进入了,有没有什么确切的数据来证明你已经进入了。
3、感知的偏差,用全部人来判断标准。
记得2010年公司年会时候,看到新闻说北京人均工资每个月5000,姑且不论数据真假,当时大家闲聊,都觉自己挣得还可以,至少都在平均工资之上(我们都是程序员),我们过的还不错,至少比一半以上人挣得多,只有领导说了一句,你挣2w在北京都不算多,都是垫底的,现在想想简直是太深刻了,你一个月挣2w,恐怕没人敢说我超过平均水平了,我的财富不落后吧?我们的感知,有时候会把全部人放进去了,比如人均5000,这里面有大量的不上班的人,不同行业的人,如果只放在程序员界,超过5000恐怕没有任何优越感,连一些刚毕业的恐怕给5000他们都不来。
所以,把眼光放到整个世界(放心,你可以做到的),不被身边的人局限,剔除不相干的人和因素,准确的给自己定位。
对自己要求太低
有人说,我能读懂30%英文文章,50%不会的单词在10个以内,20%文章完全看不懂,这是什么水平。大部分人恐怕会觉得这英文水平还可以吧,那想想你读《读者》时候20%文章看完全不懂,这典型的文盲呀。
“感觉自己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差不多 ”,这个想法总出来麻痹你,当你纠结的时候让你选择拖延,休息。其实根本原因是我们总选择往下看,总选择“比下有余”,而不看那些牛逼的人。劳逸结合不应该是我们逃避困难的接口。实际上能否拉开差距都取决于你是否硬着头皮吧最难啃的部分啃下来。如果你只选择简单的工作,肯定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对自己要求高一些,你在以后的日子不被落下的几率才会大一些。
能力提升不是线性的,长期持续才是王道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能做到长期持续,就足以淘汰掉80%的人,甚至不用做的足够好,只要做到不停的前进,持续的积累,你就会发现周围的人越来越少。很多成功的人就是这种思想,不挣一时的领先还是落后,不和周围比较,只和自己比较,一点点进步和成长,忽然某一天发现原来自己竟然领先这么多了。
达到60分可能只需要几天,达到80分可能几个月,达到90分可能要几年,快要领先和真的领先可能下叉很多,等你真的领先了再跳入到下一个平台,而不是觉得自己领先了就跳入到下一个平台,这样就会非常浮躁,典型的经常跳槽的人,觉得自己在公司能力上不去了,工资上不去了,其实缺少的是耐心。
最后,总结如何避免落后
客观认识,清晰定位
高标准磨练技能
警惕“比下有余 ”心态
保持耐心,长期持续
经常反思,自我审视
践行
至少每周反思1次,自我审视,想想哪一方面出现了幻觉,觉得自己处于平均水平之上,仔细罗列。
坚持写观点小结,300字左右,每周至少3篇,坚持写到1000篇,再进入下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