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大人
昨晚,一位国际大师离我们远去。
我国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7岁。
他是中国第一位国际盛誉的小提琴家 ,一生拉过上万次《梁祝》,感动几代人。
至此,世间再无《梁祝》曲。
作为中国交响乐团国家级小提琴独奏家,盛中国是最早在国际上为中国争得荣誉的小提琴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梁祝》、《牧歌》等。
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誉为“最迷人的小提琴家”、“中国的梅纽因”。
当年,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梅纽因来华访问时,曾与盛中国合作演出,对方对他高度称赞:“他是我在中国演奏巴赫的最佳合作者”。
同时,澳大利亚ABC广播公司也将他列入“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的行列。
盛中国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01
拜师学艺,少年成名
1941年,他出生在江西临川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成长在一个美好的语言环境当中。
父亲盛雪是国内第一批留洋海外的著名小提琴教授,曾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母亲朱冰也是搞声乐的。
家里面养育了十一个孩子,其中10个以音乐为专业,共有9人是拉小提琴的,这样的家庭在国外也是无出其右。
诗人余流赋诗赞美这“中国乐坛第一名家” :
“盛氏逢盛世,三代擅奇弓;孜孜四十载,赢得满堂红;美誉扬海外,佳话播域中。”
盛中国是家中长子,在那个民族存亡的乱世之秋,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父母,跟所有国人一样,为他起名“盛中国”,寓意祖国能够繁荣昌盛。
而他从小就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异,是世上百年难得一遇的音乐天才。
从五岁起,就跟父亲学习小提琴,为了让儿子感觉到这是一件严肃的事,父亲把古代的“拜师礼”也拿了出来。
在正式拜师前,母亲对儿子说:“对学琴要有吃苦的准备,尤其是要忍受得了父亲的严厉态度。”
盛中国竟然保证:“只要父亲教我拉琴,再打再骂我也不怕。”
父亲对他的教育之严,让我想起《傅雷家书》里记载的,傅雷严格训练傅聪的成长故事,两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是何其相似。
父亲的严厉,成就了盛中国。
为了把儿子教育好,父亲希望母亲跟他意见一致,于是对母亲说道: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既然决定要教他,就会管到底,总不会因为孩子没兴趣就听之任之吧。咱们做父母的如果一味迁就孩子的兴趣,那就是溺爱,终究会害了孩子。希望你不要做孩子的绊脚石!”
此外,父母还要求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六七岁的盛中国就已经将《古文观止》背得烂熟于心。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用在盛中国身上再恰当不过。
虽然父亲很严厉,但盛中国却很自觉,每次都超出规定的练习内容,为了让自己多练一会,他竟然把家里的钟表往回拨。
随着儿子在音乐界崭露头角,围绕着他的掌声、鲜花和荣誉渐渐多了起来,父亲担心儿子滋生心浮气躁的心态。
于是父母合计,决定好好引导孩子心性。
没过过久,一个合适的机会来了。
有一次上课间操,父亲看到盛中国一个人靠在教学大楼的阳台上独自拉着小提琴,而其他同学都在操场上排队。
于是,怒气冲冲的父亲走到队伍中间,当着其他人的面给了儿子一巴掌。
不明就里的盛中国委屈极了,一口气跑回家向妈妈诉苦。
母亲在了解情况后安抚道:“爸爸打你,可能主要是担心你爱出风头,在同学面前显示自己的本事吧!那也是一番好意啊!”
事后,母亲问他恨不恨爸爸?
盛中国摇摇头,我能够理解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情。
诗人泰戈尔曾说过:暴躁的父亲就像头顶天空的一轮烈日,而慈祥的母亲就像天边飘过来的一片浓云。
为了把孩子教育成才,盛雪夫妇也是煞费苦心,不过一切都是值得的。
盛中国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对懂得教育并疼爱自己的父母。
02
学贯中西,文化使者
1954年,盛中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他经常参加音乐会演出,其录音常常被拿去和国外音乐节目做交换。
两年后,在纪念莫扎特诞辰200周年音乐会上,他成功地演奏了莫扎特的《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深得音乐界的一致好评和重视。
为了继续在小提琴领域钻研下去,他赴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师从著名小提琴大师列·柯岗。
盛中国说:“人生就是一场远行。”
他觉得好男儿志在四方,年轻人要有远大的梦想,通过远行的游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认识世界。
他自己在莫斯科留学时,经常到外面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通过听音乐会、看芭蕾舞、听歌剧、参观美术馆和博物馆等方式,把种种文化感受融入到自己的血液当中,从中汲取营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那里,他参加音乐中有奥林匹克之称的柴科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并获得荣誉奖,成为新中国最早在世界性音乐比赛中获奖的小提琴家之一。
回国后,他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举行了一场《协奏曲音乐会》。
曲目包括莫扎特、维约坦、贝多芬的三部协奏曲,这在中国的小提琴演奏史上还是第一次。
有人说,热爱音乐的人,从来不会对生活感到绝望。
晚上趁着月光,他拿着心爱的小提琴跑到田地里拉奏。
在琴声中,他找回了自我,不仅宣泄了心中的苦痛,也重燃了面对生活的勇气。
1979年,举世闻名的梅纽因首次来华访问,与中央乐团在民族宫剧场演出,他和盛中国共同演奏了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并赞盛中国是“我在中国演奏巴赫的最好合作者”。
除了国内演奏外,盛中国也是最早一批活跃在国际乐坛的音乐家,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贡献甚多。
八十年代初,盛中国在澳大利亚大的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等六个城市举行了十二场音乐会,演奏了《梁祝》及巴赫、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并举行独奏音乐会。
一经演出,立刻轰动了整个澳洲,并成为中澳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之后,他继续转辗南美洲,到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智利等国举行独奏音乐会。
就连中国乐坛的顶级人物、著名钢琴家刘诗昆,也为盛中国伴奏助威。
作为另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盛事,就是盛中国去日本的演出。
从1987年开始,他每年都去日本演出,并把所得收入捐给世界各国留学生作医疗基金。
为此,他获得了“文化大使”的称号。
03
高山流水,伉俪情深
盛中国曾说:“人的价值只有在事业中体现出来,但是事业和家庭是不可分开的。”
就在日本交流演奏期间,他遇到了后来的妻子,日本著名青年钢琴家濑田裕子。
初次见面,盛中国对裕子一见钟情。
想不到俩人合作得那么默契和谐,珠联璧合,并萌生了今后结交一段异国情缘的想法。
回国前,他给裕子留了一张漂亮的名片,上面写着“理解、信赖”,而裕子也对这位颇负盛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充满了敬仰之情。
盛中国的保留曲目是《梁祝》,濑田裕子的保留曲目则是《黄河》,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用钢琴演奏《黄河》的外国人。
从此,语言不通的俩人便通过音乐为媒介,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开始了心灵的碰撞。
从相识到相知,他们用音乐谱写了一曲琴瑟和鸣的爱情交响曲。
“门当户对的婚姻是比较理想的,比起财富和地位的相当,最重要的是家庭信仰的匹配。”
在盛中国看来,这段婚姻水到渠成。
没有甜言蜜语,也没有感人的浪漫求婚,相差20岁、相恋7年的两人,1994年在日本和北京分别举行了婚礼。
后来,有人问到盛中国是怎样维系两人间的感情?他这样回答:
“与其说我们是夫妻,不如说是战友。因为战友的目标是一致的,感情关系也是最牢固的。有时我在前台演奏,她在后台伴奏,这里的成功有我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
钱钟书也说过类似的话,最好的夫妻关系,是结合妻子、情人和战友的关系。
谈到这,裕子眼波流转,望着丈夫补充说 :
“伴侣就像一本书,随着岁月流逝,人生精彩的篇章终究会被读完,就像人逐渐衰老的容颜终究会被人厌倦。但我们给彼此精神空间,不断充盈自己,用共同的进步写出新的诗篇。”
如何经营爱情,见仁见智,但他们夫妇二人的答案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有人送鲜花,有人送钻石,但我觉得,维系感情最好的方式,就是互相成就对方。
两个人共同进步,这是任何财富都不能比拟的。
晚年的盛中国,经常到国内各大学演讲,积极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一个优秀的民族,应该拥抱世界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筑起中华民族的音乐大厦添砖加瓦。
在他的影响下,2012年国内启动了“儿童音乐启蒙工程”。
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用音乐在孩子纯洁如白纸的心灵上画上一笔,会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
让他们有信仰、追求、理想,将来成为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
对于现在的家长让孩子考级的现象,盛中国有自己的看法:
“95%的孩子成不了郎朗、李云迪,为了考级而考级,为了升学而考级,逼迫孩子,这无异于揠苗助长。让孩子们学音乐,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艺术家,而是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对人生的热爱。”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是再好不过了。
但如果他们不擅长,那就慢慢培养,培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数十年来,盛中国一直孜孜不倦地攀登求索。
在音乐的圣殿里,他是一个朝圣者,有着一颗虔诚的灵魂。
面对名和利,他说:“我的艺术,我的小提琴,只能献身,不能亵读。”
很喜欢盛中国的这句话:
“怀着不同的心情对待生活,就像从不同的窗户里去看世界一样,每天都有不同,每天都有阳光。”
做一个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人,只要用心,平淡的生活也能变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