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还是不理?摇摆不定!
问:“孩子哭,理还是不理?”
答:“得看情况?”
问:“比如逛商场时,不给买玩具,孩子躺地上哭?或者孩子晨醒葛优躺嘤嘤哭,非得你抱他下床,你心烦关上房门眼不见为净,转眼他便一气呵成下床-开门-爬回床上-继续哭连贯动作。抑或送孩子入园,孩子抱你大腿号啕不想上学?......”
答:“之前我反思记录写成《面对三岁儿子的马拉松式哭泣,我该怎么办?》就表态,得有边界,并坚决执行。他提无理要求,就算哭倒长城,我也不理”。
问:“这么狠心哇!哭声有消停?”
答(叹气):“日子照旧,每天还是有哭声!”
......
一切行为的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想法。孩子无理取闹哭了,我马上反应,下次孩子是不是会变本加厉?我有强硬的态度,他就有边界感。所以他哭,我不理。
不起作用,哭声依旧,怎么办?我不禁矫枉过正,他一哭,就用讲故事或去游乐园来堵住他烦人的嘴。但心理隐约知道这会宠坏孩子,让他权利无限大。
我摇摆不定,黑暗中胡乱应对,没有清晰认知和解决思路。直到听了张怡筠育儿讲座,读了《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深感自己的认知误区以及无知行为。借此文谈下从中获得的一点启发。
二.重新定义“哭”,从此不烦“哭”
有天放学回家,孩子的一句话钻疼了心。他扑闪着大眼睛说,“妈妈,睡着了要去哪里?”。他连问三遍。我才幡然醒悟,他不想去学堂,在学堂坚定不午睡,是因为他害怕自己睡着了被人送到别的地方。他哭,因为没有安全感。
我却没有及时抓捕到哭声背后的“情绪”。我理所当然,自以为是:不就是上学堂吗?爸妈很快就来接你了呀。
他的情绪没有得到安抚和释放,只听到爹妈呵斥再哭就不喜欢自己,只害怕被禁闭,更拼命哭因为父母对自己哭声听而不闻。
孩子的情绪,是他的沟通努力。因为年纪小,语言能力不强,他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感觉,这是暗号,表示:爸妈,我有话对你说。
所以,孩子哭了,聪明的父母不会心烦,而会耐心回应,努力理解孩子。认知水平有限的父母(如我)不免心烦意乱。自己先不淡定了,还怎么教养孩子?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我们要意识到这是提升情绪表达,培养情商,增进亲子关系的大好时机。什么是情商?情商是一个人运用情绪的能力。孩子从无明而来,需要学习,才能理解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第一任老师便是父母。父母要理解行为背后的情绪,别只用道理来规范孩子的不良行为。
三.区分“情绪和行为”,做到有哭必应。
-
区分“孩子,孩子情绪”和“孩子行为”
“对事不对人”,这句话我们烂熟于心,常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但生活中大把人混淆“我/人格”和“我的观点/行为”。当有人批评你作文写得太烂时,会觉得对方在指责自己,耐不住回击:你写的文章才烂!
成年人尚且如此,小孩子更分不清。当听到父母笼统斥责“我不喜欢你,我不爱你了”,孩子会困惑会害怕,父母是不是讨厌自己,不要自己了?
区分“人”和“事”,大人需要绿色成长思维;小孩需要大人清楚的语言引导,将情绪和行为一分为二来谈。
当孩子表现不好时,要批评行为本身,不批评人格,不贴标签“你是个爱哭孩子!自私孩子!”
你可以说,“你是一个好孩子,爸妈喜欢你。但是弟弟抢玩具,你把他推倒,这个动作是不对的,弟弟摔倒了会很疼。如果你不想跟他玩,你可以说出来。”
要让孩子明白,出问题的不是自己的情绪而是自己的行为,他有权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而情绪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如果孩子发泄情绪的行为方式伤害自己,伤害他人,那父母要对这种行为立刻叫停,让孩子重新选择更合适的行为表达情绪。教孩子区分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为行为划界限。
情绪需要理解包容,但孩子的行为规则来规范。让我们跟孩子一起制定明确的家庭规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
比如规定好:吃完饭才能出去玩。
当孩子迫不及待想出去并试探你:“妈妈,我现在想出去玩!”
你可以帮他巩固规则:“我们已经讲过了,你觉得可不可以呢?”
如果他复述了规则,就表扬鼓励:太好了,你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孩子,你遵守规则。
分清了孩子情绪和行为后,当孩子哭闹时,我们不仅要看到孩子表面行为,更要觉察到行为背后的情绪,回应情绪,规范行为。
-
情绪要回应,要求未必答应
不回应,后果很严重。
当孩子哭泣时,情绪脑运转,理性脑处于抑制状态,这时他根本听不进去道理。如果不加以及时处理,他的大脑神经会产生负面的微妙变化。
父母孩子的回应程度,决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6岁以前,宝宝神经系统发育最为迅速,爹妈对待他的任何方式会影响大脑神经链接的发育,这种影响也将决定将来孩子的情绪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是否成熟。如果父母可以敏锐地回应宝宝的提示,宝宝就会更早学会情绪调节。
亲眼目睹很多成年人无法体验到别人的用苦良心,也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内心戏,导致亲子和夫妻关系紧张,追踪溯源,这跟童年学习情绪调整时没有得到外界帮助不无关系。
-
正面回应孩子的负面情绪
《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告诉我们,当孩子哭闹时,不同家长的反应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类。请大家对号入座。我之前就摇摆在压抑型和忽视型家长间。
当孩子不想去幼儿园,放声大哭时,且看各型家长们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
- 忽视型家长:小孩子的想法很可笑,这有什么好哭的?用饼干哄孩子,讲讲幼儿园生活很有趣。
当孩子不听话哭闹,这类家长就用食物游戏转移孩子注意力,关闭情绪通道,认为孩子情绪是不理智,认为时间可以解决一切,忽视孩子消极情绪。父母这种行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是错的。时间久了,他就会不相信自己的内心,自尊感也很低。
- 压抑型家长:别哭了!真丢脸!再哭就不爱你了!
这类家长斥责孩子批评孩子的消极情绪,认为哭闹就是孩子性格不好,不认可孩子的情绪,导致孩子不相信自己的感受,怀疑自己的情绪。 - 正确做法是共情。引导型家长:
“我明白你的感受。有好几次,我也想和你待在家里一起玩,而不是出门上班。但你知道吗?我对老板承诺过,9点会到办公室,我不想违背自己的承诺”
“我就是不想去!”
(抚摸孩子的头)“很抱歉,宝贝。但我们不能待在家里。我猜你一定感到失望伤心,是吗?”
“嗯”
(露西一边抱着孩子,让孩子哭了一会)“我知道我们怎么办了,明天周末,我们不需要去幼儿园。我们待一天,我们想下,明天做什么?”
“去游乐园。跟隔壁的弟弟一起去....”
“或许可以,我们要问下她妈妈。但现在,我们出发吧,好吗?”
"好的"
让我们理解重视情绪,父母表露情绪并给出自己态度或者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能有效地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因为他们看到了最亲爱的爸妈如何化解情绪,别忘了,孩子最擅长模仿。
张博士给出了一个黄金法则: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当孩子不开心时,你要懂孩子的情绪,因为孩子情绪是用来沟通的。让我们蹲下来,帮助孩子解读行为背后的情绪含义:“宝宝,你不喜欢这个东西,所以你不开心是吗?”
父母教孩子吃饭穿衣认字,也有责任义务教孩子怎么生气,怎么表达愤怒感受。让孩子“说”情绪,而不是“做”情绪。告诉孩子“尖叫,打人是不对的。你可以说出来,说出你的生气。”当有一天,孩子说出他的情绪:“妈妈,我心情不好,我好伤心”。你要鼓励表扬他。在今后成长的日子,他比较不会失控。一个人可以说出自己的情绪,便会觉察自我内心,就不会用身体表达情绪。
四.结尾
获得启发后,决定真诚跟孩子道歉。这几天对孩子有哭必应,不忘划定行为边界。孩子抒发了情绪,哭的频次也大幅降低了。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吧!分清情绪和行为。包容他的所有情绪,教导他如何说情绪;跟孩子共情,共享情绪,为情绪开启发泄的大门。当孩子和父母建立起情感上的纽带时,再来教导孩子调整情绪解决问题,就会有正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