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之后,每年老公三兄弟三家大人孩子都在婆婆屋过年三十年和初一早。我们长年在外,春节前一周才返来,以前还住在自家屋,这两年婆婆和家公几乎每年也去广东与我们同住一段时间,我们春节回来10天左右,打扫收拾也花精力,婆婆就让我们一家住在一起,都轻松一些,一家人聚一起,他们也和两孩多在一起时间,热闹一点。
今天大年初一,昨晚自家孩子提前给爷奶拜了早年,今天早上没有早起床,吃了早餐。老公就开车带着几个孩子和老人家,孩子大伯二伯骑摩托车,一起回乡下老家拜年,上坟。我前天回了老家,今天没有跟着一起回,轻松在家补了微课并阅读。闲静下来,思考春节,儿时的过年浮现眼前。
小的时候每年的大年初一这个时候,父亲一个人很早就起床,在家的神位前摆上肉(有的过年会用一个猪头)、馒头等,准备好这些,然后开始跪拜,放鞭炮。做好这些,带上哥哥去家里的祖坟上上坟。我不懂得这些,就在一旁看着父亲做这些,我知道这些神位上的这些是我不能动的。女孩子也不用做这些的,但我也早早就起床,穿着妈妈给我新做的棉衣,有穿新衣的开心,过年的欢乐,过着不知生活艰辛及何为愁滋味的快乐生活。
天还蒙蒙亮,父亲和哥哥上坟就回来了。然后是姊妹几个端着妈妈煮好的水饺,油条 ,去比较近的长辈家拜年,长辈会给我们发压岁饯,那个时候还没有流行红包袋,压岁钱都直接给钱,或者是用红纸把钱包起来。预祝好运好兆头。拜完一家再回来装一碗水饺和油条去另一家拜年 ,直到拜完为止。对于一个村里不是很近的亲属,但也属于长辈一类的,就吃过早饭之后去每家走一走,站一站,就算拜年了。
差不多一个上午过去了,年拜完了,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开始在村里疯玩。过年的这几天我们才可以吃到平时不常吃的水饺,吃到肉,吃到油条。初二开始,我们就开始走亲戚,去亲戚家装一小筐油条、两个糖包子就可了。我去你家你来我家,互想走个一轮,这个年就算过完了。那时候每家有个自行车都很难,一般都是步行,因此整个正月十五前都在走亲戚,印象有时候还会走到正月十五过后。正月十五镇上有民族风俗活动表演,唱戏的,整个镇上都是人山人海的,老人,大人,小孩几乎都会赶来观看。
印象中小学之前的年都是这样度过,这也成了儿时最难忘和美好的年的回忆,童真童趣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人人都朝气蓬勃,没有苦恼没有忧愁。
初中开始不知道是有了愁滋味,还是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对年的期盼变小。慢慢的一年一年的年味在淡化,包括过年的风俗习俗都在减化。拜年就简单走走,去亲戚家的过年礼质量高而优。社会环境的优化,市里今年的鞭炮也禁止,熬年的习惯也随意,没有年三十之后的鞭炮声声,入睡也早,安静一夜。
一年一年年的变化,预示着社会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风俗在变但民俗还在。年本是一样,但年龄的变化对年有了不同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