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读《飘》,“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书中最后一句话,勉强给了人一点微茫的希望。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情。每个不同的年龄读同一本书,就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部小说,记不清读了多少遍了。上大学的时候,借了同学的书来读,那本书的名字叫做《乱世佳人》,工作以后买了一本英文版的“Gone with wind”,后来读英文版太费劲儿,就又买了这一套上下册中文版的《飘》。
从前读的时候,只是当做一般的休闲读物,体会不了那么深,现在读来,心情异常的沉重。小说的最后斯佳丽终于明白了她对瑞德的感情,想要告诉瑞德多么爱他的时候,瑞徳却对她说,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他的爱已经消磨殆尽了。
我深深地同情斯佳丽,她的故事是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一个悲哀曲折的婚姻故事。16岁的斯佳丽爱上了艾希礼,然而艾希礼却选择了善良的表妹玫兰妮结婚。直到玫兰妮去世时,斯佳丽才明白了一切,彻底看透了一切。
她曾经千方百计的想把艾希里从玫兰妮身边夺走,然而玫兰妮在临终的时候却把爱和信任寄托到她身上,让她照顾小博和艾希礼,保护艾希礼不至于被这过于残酷的世界所捉弄。
当玫兰妮快要去世的时候,斯佳丽去寻找艾希礼,好像一只挨冻的动物在寻找火似的。她内心深处认为这个人又强壮又聪明,并且善于安慰人;她以为他的爱能给人以力量,可以用来弥补自己的软弱;她以为他有胆量可以用来去除她的恐惧;她以为他有安闲自在的态度可以冲淡她的忧愁。
然而到最后,斯佳丽却发现那都只是她自己的幻想而已。她找到艾希礼的时候,从他眼睛里看到的恐惧与自己的不相上下,而且显得更孤弱无助。正如艾希礼对她说的一样:“我正要去寻找你——像个需要安慰的孩子一样——可是我找到的是个孩子,他比我更害怕,而且急着找我来了。”原来斯佳丽爱着的一直是她自己虚构的一个东西,只不过是一个幼稚的幻影,她却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价。得不到的永远让她狂热迷恋,一旦他可以得到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就失去了价值。那一刻斯佳丽才意识到艾希礼,就像一个孩子一样。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妈宝男”,“巨婴”。艾希礼从来就没有承担过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却暧昧不清的误了斯佳丽的一生。
最后瑞德的话,还是一向那样讽刺而尖刻:“大概有什么事,什么人,让你懂得了,那位不幸的威尔克斯先生是个死海里的果子,太大了,连你也啃不动呢。这么一来,我就在你面前突然显得新鲜起来,好像有点味道了。”小说家的语言太生动了,总是那么入木三分,不愧为经典之作。
最后斯佳丽与瑞德的那些对话,真的令灵魂震颤。“事情很明显,我们俩是天生的一对。我明明是你的那些相识中唯一既了解你的底细,又还能爱你的人——我知道你为什么残酷、贪婪和无所顾忌,跟我一样。我爱你,我决定冒这个风险。我想艾希礼会从你心中渐渐消失的。”
“总之,那么一来,我就只好到贝尔那里去了。在那里可以得到某种卑下的慰藉,因为总算是跟一个女人在一起,而她又那样衷心地爱你,尊敬你,把你当做一个很好的上等人——尽管她是没有文化的妓女。这使我的虚荣心得到宽慰。而你却从来不怎么会安慰人呢。亲爱的。”瑞德这些话,让斯佳丽听到贝尔的名字就恼怒了。一个渣男为自己出轨妓女的行为而辩解的语言,竟然也说得那么清新脱俗。从这段话,我把瑞德已经定义为渣男了,可能不是那么公平。
斯佳丽从小是一个优越的农场主的女儿,过着上游社会的日子。后来在南北战争期间,不管遇到多少艰难挫折,她一直都是一个勇敢的人。瑞德说自从认识她以来,她一直想要的是两样东西,一是爱希礼,二是尽量赚钱好任意践踏这个世界。可是斯佳丽在想什么呢?她想她的灵魂其实是瑞德的,不论是朋友或金钱或任何东西都无关紧要。只要有他,哪怕再一次受穷也不在乎,不在乎再一次挨冻,甚至饿肚子。可是瑞德不要她了,打算离开她了。她还能把他留住吗?爱情已离开,像流走的沙,苦苦挽留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分手的场景,像极了多少走到婚姻末路的夫妻。“别显得这样坚定吧,斯佳丽!我被你吓坏了,我看你是在盘算着把你对艾希礼的狂热感情转移到我身上来,可是我害怕丧失我的意志,自由和平静呢。”男人不爱了,是异常的冷静和冷酷:“用不着装扮成一副弃妇的模样嘛,斯佳丽 这角色对你很不合适。”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斯佳丽具有她的家族那种不承认失败的精神,即使失败就摆在眼前。她足够坚强和勇敢,能够坚强地武装自己,重新投入战斗。
愿所有人不要用情太深,不要爱的太满,日子平平淡淡即可。善待自己的生命,就算是一株小草,也要活出顽强的绿色,哪怕是一朵小花,也要盛开出生命的色泽。
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好好活着,活出自我。